切斷自己國家與外界的聯系。
出《周易賦》:“先王乃至日本人閉關鎖國,商旅不善,而後不省。”
比如嚴復的“譯事三難,信達雅”,開了西學東漸的先河。(《淩克》);前言
“閉關鎖國”是指清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流和貿易的政策。這個政策有很多原因。
1.清朝統治者的短視和愚昧是導致“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
2.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對穩定,對外國貨有很強的抵抗力,這是閉關鎖國的經濟根源。
3.清朝的需要。為了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接觸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清朝統治者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壹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壹定的自衛功能,但畢竟是壹種被動落後的政策。由於閉關鎖國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反而阻礙了自身的發展,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失去了主動權,統治者愚昧自大,切斷了中外科技交流,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拉大了中西差距,造成了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乾隆在給英國國王的信中說:“中國物產豐富,應有盡有,並不是被洋貨拿來彌補自己所需要的。”就因為中國生產的茶葉、瓷器、絲巾是西方國家所必需的,就“慈悲”地在澳門開洋行,讓外國人從中國的“盈余”中獲益。這種盲目自大的觀念和對沿海民眾在海上聚集抗金勢力的恐懼,讓清朝統治者關上了大門。
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實行了200年。中國的對外貿易日益萎縮。清朝只在廣州開了壹家外貿,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統壹經營外貿。出口僅占商品總量的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