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古代日本的飲食真的那麽慘嗎?為什麽會這樣?
水稻很晚才傳入日本。
眾所周知,日本的漁業非常發達,所以我們可以很自然的把它和日本的地理條件聯系起來。
日本雖小,但內部地理條件差異很大,各地區的農業生產能力也不同。日本古代的農業雖然以糧食和蔬菜生產為主,但在土地資源匱乏、耕作技術落後的情況下,產量仍然十分有限。
大約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前300年,日本人早期食物的來源是小米和雜草。和漢字壹樣,是中國把大米介紹到了日本。
後來,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再次帶來了許多新的作物和耕作技術,如紅豆、大豆和小麥。現在這些食材已經成為日本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不知道如果沒有日本人,日本人會吃多久的雜草?
彌生時代的稻田(想象圖)
如前所述,由於地理原因,古代日本的農業發展極其緩慢,直到古分時代(公元250-538年)從朝鮮傳入鐵器和技術,耕作效率才得以提高(但仍不樂觀)。
即使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94),農業仍然依賴原始工具:
沒有足夠的土地種植農作物,灌溉技術低下,導致當時的日本農作物產量低,甚至出現饑荒。
直到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和中世紀,日本農業才出現了壹年兩作制(在壹塊土地上同時種植兩種作物)和改良作物種子。
為了應對這種食物短缺,日本人壹天只吃兩頓飯。當然,有錢人除了正餐還會吃零食,而普通人可能只會找野果野菜充饑。
在肉類食品方面,由於日本是壹個島國,海鮮自然容易獲得,甚至比禽肉更受歡迎。
禽肉不常見的壹個重要原因是佛教的傳入,佛教在公元6世紀傳入日本,並被國家和社會所接受。
戰國時代?只是米飯?只有有點地位的人才能做到。
戰國時期日本的生活(1467?1615),壹切活動都圍繞戰爭展開。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戰鬥,戰鬥是為了吃得更好。
雖然日本幾乎所有的農田都種了水稻,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大米仍然是奢侈品。
貧窮農民的勞動果實要作為稅收上繳給古代日本的封建領主,所以大多數農民只能吃野麥、小米、燕麥等谷物的混合物。
吃得起的農民有壹個食譜:將煮熟的蔬菜(切碎的蘿蔔根或蘿蔔菜或各種野菜)與各種谷物混合,做成蔬菜湯。
圖為現代食品。
這種情況甚至壹直持續到二戰前的日本,當時很多日本人自願成為軍國主義炮灰,部分原因是那裏有白米吃。
典型的中產階級城市飲食稍微好壹點,壹碗米飯,壹碗湯(可能是味噌湯),泡菜,壹個配菜。配菜通常是蔬菜或豆腐,有時是魚,很少是肉。看妳有多少財富,魚作為配菜的頻率不壹樣,大概壹周吃壹次就可以了。
古代領主級食譜
戰國時期的日本飲食有多匱乏?
據說兩軍激戰多日,守城水源被切斷。眼看就要輸了,他們把馬身上的米倒在鍋裏,從遠處看就像給馬洗澡壹樣。圍攻方壹看,就暗算了,只好談判。
那時候的戰士都是普通農民,生活中很少接觸大米。誰也想不到偽裝成水的物質竟然是大米。
而作為當時的名嘴?武田信玄,他只吃
刀削面。
在日本古代食譜中,除了海鮮,肉類很少,除了壹些野生動物,基本沒有牛肉和豬肉。除了畜牧業成本高、宗教原因以及土地稀缺、環境和地理條件不允許之外,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保護耕地。
從1603到1868,禁止吃牛肉的法律壹直存在。馬作為戰略資源,自然躺在禁食名單上。
可能有朋友會問,豬肉呢?
前面我們提到過,日本的漁業非常發達,畜牧業的發展會給自身的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多損失。久而久之,海鮮和蔬菜占據了日本飲食文化中的高地。
公元600年,日本就有飼養家豬的記載。
直到江戶時代,情況才有所好轉。當時的《畜牧雜誌》在1664 ~ 1691記載了現在長崎縣從中國進口家豬的情況。此外,江戶時代的壹本遊記還寫了鹿兒島縣養豬做肥料的事。此外,千葉縣、神奈川縣、埼玉縣、北海道、茨城縣等。也留下了江戶時代養豬的記錄。
但隨著佛教的傳入,禁止殺生的思想在日本普及,吃肉的習慣消失,剛剛萌芽的養豬業衰落了。在物資匱乏的戰國時代,肉更是不可想象。
後來隨著社會形勢的逐漸穩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忽略了肉制品的禁忌,肉制品豐富了起來。
日本當時飲食簡單,也和戰國時期經濟短缺有關。畢竟大家在那裏都吃不飽。
直到江戶時代,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有了很大的改變。總的來說,古代日本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食物自然不如中國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