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吃筍的淵源至少可以上溯至三代,然以新鮮冬筍入饌,如今當然不大好說,過去則似為湘菜所獨擅,外方菜譜中所用的冬筍,其實是玉蘭片,亦即冬筍幹。而玉蘭片作為湘中獨有的特產外銷,也已不下數百年歷史,清代乃至成為入貢朝廷的珍稀。這首先涉及掘取冬筍的特殊技藝。湖南人的這項本領曾經是很著名的,甚而染有幾分神秘色彩,曾聽到過北方朋友的壹種誇張的說法:湖南人的眼睛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夠透過地表看到深埋在土裏的東西,因此哪裏有這些人的蹤跡,那壹帶的地下寶藏就再也不會留下。挖掘冬筍的目的,根本就是為了竹林養護,按照經驗的看法,這種筍不僅長不成好竹子,而且還會耗掉許多養分,影響來年竹林的生長;其次,才是為了嘗鮮。由於地溫的關系,冬筍常長在土層較深的地方,壹般人在地面是看不出來的,這就需要植竹多年的行家辨別大竹根在土中行鞭的走向,憑觀察力找出冬筍的位置,做到既不損傷竹根,又將肥老鼠似的筍棵完整取出。當然了,如果竹林不是自家的,妳也可以亂挖亂刨。
至於臘肉,適如梁實秋先生所雲,“湖南的臘肉最出名”,又尤以湘潭所產為佼佼者,宜乎引壹段梁實秋先生的文章:“我特地到廚房參觀,大吃壹驚,廚房比客廳寬敞,而且井井有條壹塵不染。房梁上掛著好多雞鴨魚肉,下面地上堆了樹枝幹葉之類,猶在冉冉冒煙。原來臘味之制作最重要的壹個步驟就是煙熏。微溫的煙熏火燎,日久便把肉類熏得焦黑,但是煙熏的特殊味道都熏進去了。煙從煙囪散去,廚內空氣清潔。”這裏須說明的是那種廚房的煙囪是直接通向竈膛的,並不能散去熏魚肉的煙,因此屋子裏的煙只能是很淡的,緩緩從屋瓦的隙縫間散去,不會影響廚下的工作,這樣制成的內類也非焦黑,而是金紅透亮、焦幹梆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