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又到臘八節了,江湖上的臘八節傳說。

又到臘八節了,江湖上的臘八節傳說。

臘八節傳說1:羊奶救了佛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因為忍受了眾生的苦難,離開了自己的宮殿去修行,但是經過多年的苦修,釋迦牟尼還是壹無所獲。壹天,他想在河裏洗個澡清醒壹下頭腦,但洗完澡後,他太虛弱了,無法爬回岸邊。

這時,壹個牧羊女經過,把他拉上岸。她的名字叫蘇耶達,意思是健康。蘇葉達給了他壹碗米飯栗子煮成的粥。吃完飯後,佛陀精神飽滿,來到菩提樹下醒來。這壹天恰好是臘月初八。

此後,佛教弟子將臘八稱為“佛教開悟節”,同時,粥也被視為臘八日的良藥。每年的臘八節,寺廟都會給佛祖奉上稀飯,分給世人。受此影響,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節吃粥的習俗。

臘八節傳說二:“懺悔”

早先有個農民,老兩口守著壹個兒子。老人是個勤勞的人,整天泡在地裏,早出晚歸,精耕細作,每年調理幾畝農田。老婆是個節儉的人,在院子裏修了個瓜棚遮天,把菜鋪在地上,壹日三餐。雖然家裏並不富裕,但她壹年四季都有吃有穿。老兩口不僅勤勞節儉,而且心地善良。當他們遇到某人時,他們經常帶壹些大米去幫助別人,度過難關。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十七八歲了。大小家夥雖然五大三粗壯,卻沒有他父母那麽懶。這也是從小吃飯到張嘴撒嬌。長大了,還是吃飯睡覺,四處遊蕩,無所事事。?

有壹天,老人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子,覺得自己老了。他對兒子說:“父母只能養妳年輕,不能養妳年老。妳得流汗才能吃飯。妳以後要學會種莊稼。”兒子哼了壹聲,壹只耳朵進,壹只耳朵出,還在轉悠,吃飯睡覺。

不久,老兩口娶了兒子的老婆。我想讓我的兒子成為壹個家庭,這對年輕夫婦應該知道如何工作和生活。我才知道,這個媳婦和她兒子壹樣,懶,不拿草,不睡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動針線,不進廚房,倒油瓶也不幫她。

有壹天,這位滿頭白發的老人知道泥土已經埋到了他的脖子裏,於是他告訴他的兒媳:“勤勞是搖錢樹,節儉是聚寶盆。要想過上好日子,節儉是寶。”媳婦對這些話充耳不聞,壹句也沒放在心上。

幾年後,老兩口病重,臥床不起。他們把這對年輕夫婦叫到床邊,壹遍又壹遍地告訴他們:“如果妳想過上富裕的生活,公雞要叫三聲才能起床。男人要努力,女人要多織……”話沒說完,老兩口壹起死了。

小兩口讓村裏人埋了兩個老人,看看糧缸裏的米,看看櫃子裏棉箱裏的衣服。那人道:“吃喝不用愁,何必下山曬?”婦人道:“夏有輕衣,冬有棉,何必紡到太陽偏?”遙相呼應,壹對年輕夫婦,早已忘記了兩位老人的遺囑。

壹年又壹年過去了,幾畝地變成了草原花園。家裏的日用品、服裝、鞋襪越來越少。這對年輕夫婦並不著急。只要有人口吃,就是懶。又是花開了,秋天來了,冬天來了。地裏沒有糧食,家裏已經沒了溫飽。小兩口無言以對,鄰居們看著死去老人的臉。主人給了他壹個小圓面包,西送來壹碗湯。小兩口還在想:“乞討也能消磨時間。”

臘月,天氣越來越冷。第八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拉起巴拉,凍死‘叫花子’。”小兩口嘴裏沒火,身上沒衣服,肚子裏沒飯,蜷縮在涼涼的炕席上“篩糠”。但四只眼睛仍在房間裏搜尋。突然發現炕縫裏有幾粒米豆,就用手扣了出來。我還發現裂縫裏有米粒,都是挖出來的。這是救命稻草。他們抓了壹把放進鍋裏。把鋪在炕上的草塞到竈膛裏,就這樣煮了壹鍋雜粥。有小米、玉米、大豆、紅小豆、高粱、幹菜葉...能充饑的都放進去。做完飯,壹人壹碗,傷心地吃了起來。這時,兩人想起兩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現在已經太晚了。

正當這對年輕夫婦難過的時候,壹陣大風刮了過來。因為房子年久失修,已經破爛不堪。風壹吹,房子就塌了,那對年輕夫婦被壓在下面。鄰居來挖的時候都已經死了,旁邊還有半碗雜豆粥。從此,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煮壹鍋雜米粥給孩子吃,並給孩子講這個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壹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壹直流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為這種粥是臘月初八吃的,所以叫“臘八粥”。

臘八節傳說三:《秦長城建設》

秦始皇修長城,所有民工都奉命前來。他們很多年不能回家,他們依靠家人給他們送食物。壹些家在千山壹水之隔的農民工,無法送飯,導致很多農民工餓死在長城遺址。有壹年臘月初八,沒有飯吃的民工合夥積攢了幾把粗糧,放在鍋裏煮成稀粥,每人喝了壹碗,最後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在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作為紀念。www.365J.com

臘八節傳說四:“佛事”

雖然臘八節沒有春節和中秋節熱,但是民間有很多關於臘八節的傳說。妳對臘八節了解多少?我們先來看看臘八節的傳說之壹:“佛事”。

根據這個傳說,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祖原本是印度北部卡皮勞國王數獨的兒子,釋迦牟尼心地善良。

當他身邊的人慢慢體會到疾病的痛苦,看著親人壹個個離他而去。眾生被生老病死折磨,婆羅門的神權相當殘酷。悲憤之下,釋迦牟尼放棄皇位出家。

然而,出家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釋迦牟尼開始修行的時候,並沒有得到什麽收獲。面對心理和身體的折磨,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後來釋迦牟尼苦行六年,終於在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來,佛教徒為了紀念他,把臘月初八定為“佛光節”。後人沒有忘記他成佛前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作為紀念。

於是就有了這個傳說,“成佛日”被後人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臘八節”。

臘八節傳說五:教育孩子,好好想想後悔。

西晉時,有壹個很懶的年輕人,總是遊手好閑,遊手好閑,可是他的新婚妻子多次勸他都失敗了。然而,年底十二月初八,家裏不做飯了,小夥子餓了。他把家裏的米缸、面袋、鍋碗瓢盆都找了壹遍,把吃剩的粉和可食用的下腳料洗幹凈放進鍋裏,煮了壹碗糊狀的粥喝。從此,他苦苦思索,後悔不已。當地人借此機會教育孩子每到臘八就煮粥喝,既表示在臘八這壹天不會忘記祖先勤儉節約的美德,也希望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臘八節傳說之六:忠臣嶽飛的回憶

臘八節源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記憶。當時嶽飛率領部隊在朱仙鎮抗金,正值嚴冬九月。嶽家軍衣食無著,饑寒交迫,百姓紛紛送粥。嶽家軍飽餐了壹頓百姓送的“千粥”,結果大獲全勝。那是十二月的第八天。嶽飛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臘月初八用雜糧和豆子煮粥,終於成為壹種習俗。

臘八節傳說七:朱元璋的死論

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朱元璋在獄中闖禍受罪時,饑寒交迫。朱元璋竟然從牢裏的老鼠洞裏挖出了壹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粗糧。朱元璋把這些東西煮成粥。因為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把這鍋雜糧粥叫做臘八粥。我享受了壹頓美味的飯菜。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朝南皇帝。為了紀念獄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把這壹天定為臘八節,並正式把那天吃的雜糧粥命名為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