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威力強勁,汽車已經成為疫情緩解之後恢復最好的行業之壹。中汽協稱,截至10月,產銷已經連續7個月保持增長,其中,連續6個月增長率超10%。今年銷量累計降幅已經收窄到5%以內。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本月稱,車市恢復程度超越了經濟恢復程度。他預測道,今年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6%-7%,總體銷量與去年接近。至於市場恢復的原因,有專家評論稱,壹是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居民出行方式;二是政策促進了消費者購車熱情。
近三年汽車月度銷量數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不但是消費者熱情高漲,車企們心思也活絡起來。大洋彼岸資本市場的刺激,可能是重要原因。11月盡管美國大選如火如荼,但“汽車人”們真正關心的是汽車概念股的猛烈上漲。截至11月27日,特斯拉市值達到5552億美元,成為美國市值第六大公司,已經超越豐田和大眾之和。壹年前還瀕臨破產的蔚來,已經僅次於比亞迪,成為市值第二高的中國車企,小鵬和理想的股票也壹路瘋長。1-10月,美股三大中國汽車概念股企業累計在華銷量,也就不到7萬臺,約占新能源車銷量8.3%左右,為什麽獲得資本市場如此看好?
11月23日,在寰球汽車傳媒主辦的“互聯網汽車烏鎮夜話”上,數十位與會嘉賓重點探討了此問題。與會專家認為,汽車智能化以後,車廠的盈利點也發生了變化,軟件和服務可以被列入估值,也就是說,評估新勢力車企股票價值的邏輯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傳統車企不能僅從傳統的“唯銷量論”的角度來看待未來的發展。
2015-2017年,中國出現了“互聯網造車”熱潮,壹大批“新勢力”誕生,資本也熱烈追捧。這個階段,既有“PPT造車”帶來的壹地雞毛,也為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打下了基礎。如今,第二波造車熱潮似乎已經到來,11月份的信息尤其集中。從決策的周期來看,這壹波造車熱潮,和當前市場在後疫情時代的回暖沒有直接關系。但兩件事綜合在壹起,確實給整體車市加溫。
和5年前相比,這次造車熱潮的主體和邏輯已經發生了變化,也正體現了汽車行業在被互聯網思維沖擊的這幾年中,外延不斷擴大,認識不斷深化。在“互聯網汽車烏鎮夜話”上,華人運通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丁磊表示,不論是傳統勢力還是新勢力,其實大家都是在“造新車”。這種所謂的新車,就是互聯網汽車,不只是體現在產品層面。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偉所言壹針見血:“真正定義汽車的本質仍然是用戶需求的驅動,而且本輪的變革最大的特征,就是從原來只註重新車交付這壹個點,變成了提供用戶使用周期的服務”。
華人運通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丁磊參加“互聯網汽車烏鎮夜話”
在近期的造車熱潮中,風頭最勁的無疑是大國企的動作。10月底北汽旗下ARCFOX首款產品αT上市;東風旗下新品牌嵐圖的首款量產車,將於12月首發亮相。本月發布重磅消息的還有上汽。11月25日,上汽集團打造高端電動車的“L項目”終於披露,由上汽、浦東新區和阿裏巴巴集團***同打造,落戶浦東張江園區。據悉,該項目上汽股權占比54%,浦東投資占18%,阿裏占18%,員工和用戶持有10%,創始輪融資100億元。新車將於明年年初發布。
“智己汽車”項目發布
為什麽這些國企大集團集中推進高端電動車?壹方面這些企業已經意識到未來行業轉型的方向,需要重點布局新能源、智能網聯領域,推出高端產品,以新的形式來探索品牌向上的道路;同時,他們也意識到,既有的品牌,已經形成了固有的社會認知。對於“新汽車”這個“新物種”,無法讓消費者產生積極、正向的聯想,只能另起爐竈,不只是品牌形象的煥新,更希望在發揮生產研發優勢的基礎上,在機制、模式上從零開始。傳統品牌和新品牌,在不同的道路上發展。以上汽的自主路線為例,在榮威和名爵的基礎上,又誕生了R品牌。上汽稱之為“新勢力的國家隊”,這個說法很形象的詮釋了傳統企業期望塑造的形象。
除了國企的大動作之外,滴滴和比亞迪合作的定制網約車D1,也具有相當重要的行業意義。11月16日發布的這款車型,可以視為滴滴的變相造車。這款車不但在空間和舒適性方面充分考慮乘客的需求,在司機的安全和接單便捷性方面,也有很多針對性的設計。從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來看,面向特定場景的“工具車”必然是重要需求,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比亞迪和滴滴的合作,無疑是這壹領域的標誌性探索。但是從更深層次來看,滴滴重度參與新車的定義,在未來至為關鍵的用戶數據上,誰占據主動權?這是不是運營公司主導汽車產業的開始?而滴滴也由此進壹步走上了重資產的不歸路。可以說D1這個產品,是5-10年後汽車產業生態變化的重要樣板。
滴滴和比亞迪合作的網約車D1
除了滴滴,華為是否造車,壹直是熱議話題。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吳迎秋在評論ARCFOX時曾經提到,如果這款車是華為制造,那壹定能迅速賣火。這就是說,對於“新物種”而言,華為的形象更能與之聯系在壹起。近期,華為越來越多的成為車企的座上賓,除了ARCFOX之外,11月14日,長安汽車發布了壹系列有關品牌、技術、產品方面的重要戰略信息,其中包括,將攜手華為和寧德時代***同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不久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表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HI”logo將要打在汽車上。這也說明,華為此前堅決不造車,做增量供應商的想法,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另壹方面,網上傳出華為的壹份內部材料,其中包括任正非的批示“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可以理解為,華為的“不造車”,只不過是不造傳統意義上的車。但是華為在全產業鏈的深度滲透,在關鍵智能網聯零部件上的研發制造能力,以及通過資本層面與車企的深度合作,已經不折不扣的暴露出華為深度介入並控制汽車行業的野心。華為越是表明不造車,給造車人的壓力就越大。
盡管業態不斷發生變化,但整個市場能夠容納多少品牌,業界都有***識。新壹輪的造車熱潮,雖然在業務邏輯上有新的變化,仍然不可避免的形成新的泡沫。最終的結果,是“躍遷”還是“躍進”,恐怕又會有壹番爭議。
除了“造新車”的生機勃發,也有失意者告別歷史舞臺。11月20日,沈陽市中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集團的重整申請,標誌著華晨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華晨集團表示,重整只涉及集團本部自主品牌板塊,不涉及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及與寶馬、雷諾等的合資公司。30日,媒體披露,華晨雷諾將進行今年的第二次裁員,可能涉及1200人。今日,證監會官網發布消息,對華晨集團及相關中介機構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並決定對其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調查。華晨坐擁申華控股、金杯汽車、華晨中國和新晨動力這四家上市公司,擁有中華、金杯、華頌三個自主品牌,和華晨寶馬、華晨雷諾兩個合資品牌,淪落到如此地步,是決策者的戰略失誤,也為其他國企敲響了警鐘。
11月13日,東風裕隆也申請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當然,這個結局並不令人意外。除了大環境因素之外,超高油耗的槽點也早已暴露了產品力缺陷的命門。優勝劣汰是必然,只見新人笑,誰聞舊人哭,將成為汽車行業的常態。
註: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若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