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垓下之戰中,韓信消滅了魏、趙、韓國、代國和齊國的所有軍事領導人,其余的英布和彭越都投靠了劉邦。在這種背景下,進攻項羽的軍隊不再是原來的諸侯聯軍,而是劉邦直接或間接指揮下的漢軍,相當於以六國之力進攻項羽。蓋夏之戰雖然有6.5438+萬人,但項羽是壹個筋疲力盡的老師。而劉邦來支援各行各業的人,比如韓信、彭越,基本都是養精蓄銳。他們得到劉邦封地的許諾後,更是躍躍欲試。在這種權衡之下,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
從彭城之戰到垓下之圍,整個楚漢政治軍事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彭城之戰,楚軍如日中天,將士眾多,範增、呂布、、龍且等驍勇善戰。這個時候誰是世界屠夫?不是別人,正是深入人心的項羽。連劉邦的兵都這麽想,包括劉邦。所以劉邦攻打彭城是建立在海市蜃樓的基礎上,沒有任何基礎。56萬大軍不過是十八路搖擺督軍拼湊出來的烏合之眾。於是,當項羽帶著三萬鐵騎回來的時候,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民心都立刻恢復了。腳踏實地的實力是什麽?就是這個!烏合之眾自然壹哄而散,劉邦此時在天下根本不是項羽屠戮的對手,自然輸了。
垓下之戰,距離項羽分封天下已經過去五年了。這五年,變化真的太大了。首先,被分封的十八路封建主,除了少數影響不大的,在海霞之戰前夕基本都被韓信掃光了。也就是說,項羽在秦後的分封制沒有了,所以項羽實際上失去了稱霸天下的實力,留下了壹個霸主的虛名;再加上項羽太過自負任性,不肯與人分享利潤。韓信、陳平、黥布等人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卻壹個個離開他去投奔劉邦,楚漢戰爭後期殺死他的也正是這些人。五年來,他能用的文官武將越來越少,越打越少。英布造反,範增死了,龍且被淹死了,項羽成了壹個真正的孤家寡人,壹個連為他賣命的人都不願意分利的人,更別說善待普通百姓了,這必然會導致民心大失。
在楚漢爭霸的五年裏,漢軍雖然屢敗屢戰,但很快就會恢復元氣,然後壹爭高下。那是因為劉邦的政治工作做得好,得到了人民的認可和支持,手下得到了補充。韓信和彭越都曾為漢王所用,此時天下人心已易!另壹方面,此時的項羽,軍隊疲憊不堪,能領兵的將領幾乎喪失殆盡,民心不在。正如所分析的,“韓有壹個太(大)半的世界,諸侯都依附於它。楚兵停下來(筋疲力盡)吃飯,這壹天也將是楚亡之時。建議“因其機,不如取之。“在這個時候,不要在儲君疲倦的時候攻擊他。等他養好了,就沒機會了!所以劉邦寧願撕毀和平協議,也不願打這壹仗。最後在垓下之戰打敗了楚軍,項羽打敗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