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提供的飯菜裏,不管是面包還是米飯,肯定都會加牛奶,甚至讓人覺得討厭牛奶是壹種罪過。在預防骨質疏松癥的飲食策略中,也使用乳制品,如牛奶。許多運動員喜歡喝低脂牛奶,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比普通牛奶更健康。有些趣聞甚至會講壹些著名運動員的牛奶故事,說他們從小到大每天都會喝好幾袋牛奶。
但我在這裏的建議是,對於現代人,包括運動員來說,牛奶並不是壹種健康的食物。當然,我也勸過和我簽約的球員不要喝牛奶。
不喝牛奶的原因解釋起來沒完沒了,但基本可以總結為五點:不符合飲食習慣;會破壞營養平衡;幹擾細胞的功能;可能被有害物質汙染;高溫殺菌的結果是破壞了其中的食物酶。
有些人壹喝牛奶就咕嚕咕嚕叫或者拉肚子,這就是所謂的乳糖不耐癥。原因是體內沒有分解牛奶中成分的乳糖酶,乳糖通過腸道不消化。這種癥狀絕不是特殊疾病,但可以說是正常反應。
我們亞洲人,非洲人,除了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乳糖酶雖然存在於哺乳期的嬰兒體內,但斷奶後在體內就失去了作用。但是歐美人不壹樣。他們過去住在緯度高、農作物難以生長的地方。他們主要從牲畜的乳汁中獲取必要的營養。所以,幾千年後,它們不得不發展成成年後仍能分解乳糖的身體結構。與他們相比,我們喝牛奶往往只有幾十年的時間。這樣壹比較就會發現,牛奶並不適合我們的飲食習慣。
說到牛奶,不可避免的要提到鈣。毫無疑問,鈣這種礦物質對我們非常重要。說了這麽多,如果只是攝入大量的鈣,我們的身體會把它排出體外,這是體內鈣鎂平衡造成的。
鈣在血液的信息傳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壹旦鈣不足,體內就會出現各種障礙。所以身體從骨骼中提取鈣,並試圖保持血液中的鈣濃度。在骨骼中起調節作用的是鎂。如果骨骼中缺乏鎂,這種調節就無法正常進行,於是骨骼中的鈣就被溶解得到處都是。
與亞洲人相比,歐洲人和美國人攝入的鈣要多得多,但患骨質疏松癥的人更多。這個現實真的很諷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壹是歐美飲食(包括牛奶)中鎂的攝入量少,所以鈣容易排出體外。
事實上,骨質疏松癥是壹種由骨中鈣溶解引起的疾病。但它的主要原因不是飲食中鈣的攝入不足,而是生活習慣,尤其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使骨骼中的鈣流失。
最大的問題是體內的鈣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可以說,我們現代人已經陷入了“鈣生理不足綜合征”的深淵。
牛奶本身不能強健骨骼。
在這裏我想多說壹點關於鈣的問題。剛才我提到血液中的鈣與信息傳遞有關,其主要功能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壹類是細胞增殖和分化。所謂細胞分化,就是細胞會變成分別在各種組織器官中發揮作用的細胞。比如增殖的細胞在血管裏,就會變成血管細胞;如果是內臟,就會變成內臟細胞。第二個功能是荷爾蒙的分泌。在人體內,甲狀腺、胸腺等內分泌腺會產生各種激素,合成這些激素需要鈣信號。而且內分泌腺細胞內合成的激素在向細胞外運輸時,也離不開鈣。第三個作用是興奮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之所以能傳遞信息,是因為鈣進入,從而產生電信號。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會清楚,鈣與維持機體正常工作的最基本部分密切相關。在它的功能中有壹個共同點,就是細胞內外鈣離子引起的刺激成為誘發某種動作的信號。
二戰後,日本人的鈣需要量被定為每天600毫克。相比歐美人每天1000毫克的鈣攝入量,600毫克似乎少了很多。但其實人只要每天攝入300毫克左右的鈣,就不會被骨質疏松困擾。
盡管如此,在當今社會,無論男女老少都在喝牛奶,但這樣壹來,骨折和骨質疏松患者的比例明顯增加。多麽奇怪又諷刺的現實。骨折率不僅取決於骨骼的構成,還取決於生活方式和體質。現在有調查結果顯示,牛奶和其他乳制品消費越多的國家,骨折率越高。
骨骼不僅由鈣組成,還需要鎂等各種其他營養物質。在飲食歐化的日本,骨質疏松癥的病例也在迅速增加。可見有些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並不是說“含鈣食物越多,骨骼越強壯”。
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對之前的各種科學文獻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美國作家布萊恩?克萊門特對他們的發現贊不絕口。他在《以最佳健康狀態生活和飲食》壹書中寫道:估計大家都聽說過“為了預防骨質疏松,女性應該多喝牛奶,增加鈣的攝入”這句話。但是骨質疏松不是缺鈣引起的,而是動物蛋白攝入過多引起的。乳制品等動物性食物是蛋白質的來源,但富含硫。硫能在體內產生多余的酸,酸通過骨骼溶解鈣,隨尿液排出體外。這種情況是由動物蛋白引起的,還有壹個名稱叫“源於蛋白質的高鈣尿癥”。
很少有人知道,1杯水中混合的1勺海苔的鈣含量是1杯牛奶的1000倍,而這壹信息被巧妙的宣傳所掩蓋。
哈佛大學的研究強調鈣可能預防骨質疏松癥,但乳制品的預防效果尚未得到證明。
我在第二章也提到,很多研究證明,動物蛋白攝入過多是鈣排入尿液的原因。乳制品也是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所以這項研究否定了用牛奶等乳制品補鈣的效果。
維持鈣鎂平衡
與傳統的日本飲食相比,豆類、蔬菜、谷物等富含鎂的食物在歐美飲食中被擺上餐桌的機會並不多,這也成了壹個大問題。然而,還有壹些更嚴重的問題,導致本應與鈣保持平衡的鎂含量不足。
目前農藥等因素導致土壤貧瘠,作物本身的鎂也不夠。所以,在現代飲食中,即使是以日本飲食為中心的食譜,也無法像過去那樣吸收足夠的鎂。另外,在谷類中,胚芽含鎂最多,但現在主食是精白米,這也是慢性缺鎂的原因之壹。
還有壹點,當體內產生對抗壓力的激素時,會消耗大量的鎂。現代社會,我們隨時隨地承受著各種壓力,這讓本來就不足的鎂更加枯竭。而且,曾經用過的鎂是不能再用的,主要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這種機制起作用是有原因的。在之前的人類歷史中,人體內從未缺少過鎂,因此沒有必要建立壹個系統來保持它在人體內。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骨骼、血液、肌肉和血管的舒張和收縮都依賴於鈣和鎂的作用。鈣的作用是使肌肉和血管緊張或收縮,而鎂則是使它們放松或擴張。
本來體內鈣鎂的比例是2∶1,但是在今天普遍缺鎂的情況下,如果大量喝牛奶或者吃強化鈣的食物,這個比例會更加傾斜,變成4∶1或者5∶1。還有人指出,這將是心臟病發作的直接原因。缺鎂不僅會引起骨質疏松,還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甚至出現危及生命的情況,比如猝死。
其實有這樣壹份研究報告:解剖死於心臟病的人和死於交通事故的人的心肌,檢查肌肉中鈣鎂的濃度。結果表明,死於心臟病的人比死於交通事故的人鈣的比例更高,即鈣比健康人多,但鎂少。
在這裏,我必須提醒妳,報告解剖了死去的人的心,卻沒有人知道我們的心是如何活著的。所以,希望大家能記住這壹點:壹旦鈣鎂平衡處於崩潰狀態,生命就會有危險。
但是,希望大家不要誤解,大量補鈣沒有錯,但是同時攝入適量的鎂很重要。牛奶還是“完美食物”嗎?
前面提到過,牛奶、肉類等動物蛋白攝入過多會產生酸,而為了中和產生的酸,骨骼中的鈣會很容易溶解。而且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如果過量攝入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此外,還報道了壹些事實:為了防止奶牛得病,人們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或生長激素,或強行人為增加產奶量,或使用含農藥的草作為飼料。所以市面上賣的牛奶很可能被這些有害物質汙染了。
神經內分泌學權威羅伯特?科恩有壹本書《牛奶:致命的毒藥》,從封面諷刺市面上的牛奶。他把牛奶比作炸藥,在盒子表面畫了壹個骷髏符號,並寫上生長激素、殺蟲劑、抗生素等。在後面的原料壹欄裏。該書的封底是同樣辛辣的諷刺,有如下評論:
“牛奶曾經被高估為‘完美食品’,但它永遠不能被稱為‘完美食品’,美國不應該試圖隱瞞這壹事實。”(本傑明?斯波克博士)
“我生病是因為醫生強迫我喝牛奶。這種白色液體甚至正在腐蝕無能的嬰兒。”(菲爾)
“牛奶中的酪蛋白含量是母乳的三倍多。酪蛋白是牛奶的副產品,這種物質也用來粘合木頭,粘性很強。”(沃克博士)
“牛奶是最不健康的鈣載體,應該抹去它是良好鈣源的印象。”(尼爾?伯納德醫生
對了,最早批評牛奶的是斯波克的育兒經典。在這本暢銷書中,作者明確表示,最好不要給孩子喝牛奶。另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弗蘭克?奧斯基博士也是《不要喝牛奶!》,這本書在內容上和《牛奶:致命毒藥》基本相同。日本也出了壹些書,對牛奶持懷疑態度。雖然書的數量不多,但還是能感覺到對牛奶的過度評價正在被重新審視。
如果妳很喜歡牛奶等乳制品,只是偶爾喝喝也沒關系。我只是希望幼兒園、學校甚至每個家庭強迫人們喝牛奶的趨勢盡快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