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蘇州有哪些名菜?

蘇州有哪些名菜?

太湖三寶:太湖三寶由蘇州太湖特產的上等白蝦、銀魚、蒓菜制成。最珍貴的是,太湖的蒓菜有抗癌、解毒、潤肺的功效,其實營養豐富,老少皆宜。香醇排骨:本州傳統名菜之壹。主要調料是來自蘇州的醇酒。制作上等排骨需要6個小時,色澤棕紅,酒香濃郁。脆、爛、無骨、純正、微甜,是春夏的美食。翡翠蝦桶:這道菜是用太湖三白之壹的太湖白蝦做的,味道鮮美。做出來的蝦很有彈性。成品蝦放在用青柿子椒做成的容器裏,看起來像桶裏的銀子,給人壹種美好的寓意。蝦人淡淡的香氣結合了放在蝦表面的肉末香氣,令人食欲大開。五彩經典的蘇菜宋鶴樓開到上塘街,很多老食客蜂擁而至。開業那天,看到壹對老食客,上海人,壹個人點了壹份“糖醋桂魚”,吃得不亦樂乎。去松鶴樓,我喜歡點“炸鱔糊”和“蝦子蹄筋”,這也是江蘇菜的經典,在菜單上已經有壹百多年了。油乎乎的鱔魚糊最有“聲音”。“聲音”這個詞是魯先生發明的。以前說好的菜要有“色、香、味、形、器”的特征。魯先生加了“聲”字,說好的菜要“有聲有色”。想想也有道理。壹桌人靜靜的坐著,冰涼的盆嘩嘩作響,就等著油鱔糊的聲音。“加油!”服務員捧著壹個木托盤,上面放著壹鍋炸鱔糊(就是炒鱔絲加稠化),上面放著壹撮姜絲和蔥花。木托盤裏,還有壹個小碗,裏面放著燒開的食用油(以前用的是香油)。服務員當著客人的面,把小碗滾燙的油倒在姜絲和蔥花上,就聽到“哧——”隨著這壹聲,濕漉漉的蔥姜在和滾燙的油搏鬥,盆面“濃煙滾滾”。油在鱔魚絲裏沸騰,激起壹點點漩渦,就像斷斷續續的春雨,頗有詩意。這時,油乎乎的鱔魚糊的香味也傳了過來。拿壹雙筷子,攪拌壹下,撒上黑胡椒,就可以“吃”了。口感清新爽口,肉質有彈性的,壹定是活鰻魚的鮮活產品。這樣壹鍋油乎乎的鱔魚糊,可謂精致美味,上桌就壹掃而光。如果味道是木渣,肉脆,那就是空調貨,不適合燒油鱔糊。蝦筋也是壹道經典的蘇菜,百吃不厭。烹飪看似沒有什麽先進的技術,但關鍵是原料。壹般我從農貿市場買回來的都是水制的蹄筋,在家裏燒總是無效。要麽壹袋水燒了,筋如漿糊,要麽筋未發育完全,咬起來像橡皮筋,真是不敢恭維。好的腘繩肌是“半油性”的。取幹腿筋,放入溫油中浸泡,稍起水泡時撈起。第二次打開油鍋,油燒的很旺,蹄筋放入油鍋再撈起。燒開壹鍋開水,將兩次抹油的蹄筋倒入開水中,蓋上鍋蓋關火,如此燉至水涼。清洗時,為了去除油味,可以放少量食用堿。牛筋起泡的關鍵是把握好油溫。宋鶴樓的壹盆蝦子筋,象牙色的筋,金黃色的蝦子,好看!當然,吃的更好。我的評價是:韌而不空,脆而不爛。哦喲。有點像口號。別說了。紅燒獅子頭松鼠桂魚的由來:“獅子頭”,北方方言稱之為“大丸子”或“四喜丸子”。據說它的“遠祖”就是南北朝美食經典中記載的“跳丸烤”。據歷史記載,當楊迪皇帝帶著他的妃子和數千艘船只沿著大運河南下時,他“在他所經過的500英裏範圍內的縣訂購食物”。楊光看了瓊花,尤其是萬松山、錢墩、象牙林、葵花山四大名勝。回到皇宮後,楊光命令廚師以上述四個場景為主題做了四道菜。在名廚的指導下,廚師們最終做出了四道菜:糖醋桂魚、金錢蝦餅、象芽雞片、葵花碎肉。楊光嘗後,非常高興,於是設宴款待群臣,壹度把淮揚菜傾倒在朝野。到了唐代,隨著經濟的繁榮,官員和達官貴人也更加註重飲食。有壹次,齊桓公李瑋設宴,朝廷名廚魏聚元也做了揚州四大名菜,配以山珍海味,令席上賓客驚嘆不已。沒想到畫龍點睛的是壹只栩栩如生的“松鼠”主動盤,誰也認不出來。我只好請主人來揭秘:“白鷺飛西塞山前,鱖魚肥桃花流水”(張)。原來是壹條經過專門刀工塑造的百變桂魚。所有的人都承認喝酒。這種遊戲,優雅活潑,經久不衰。內陸人也稱魚為“啞菜”,怕它有刺,容易傷喉嚨。他們戒食不言,專心山珍海味,備壹格,故名松鼠桂魚。“葵花割肉”這道菜端上來的時候,只見碩大的肉球做成的葵花心精致無比,像是壹顆獅子頭。客人趁機勸酒:“我當了半輩子軍馬,配得上獅子的帥印。”李瑋高興地舉起酒杯壹飲而盡,說:“為了紀念今天的盛事,不如把‘葵花剁肉’的名字改成‘獅子頭’。”壹喊之後,又上了名菜“獅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