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北的歷史淵源:
陵北鎮生活在南洞庭湖地區,俗稱西鄉、湘陰。
明朝崇禎年間,朝廷發動軍隊幫助湖區人民圍湖填海。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軍民成功圍湖,成為嶺北第壹堤。清康熙三十二年,在軍民圍場南面築堤1350尺,開墾農田677畝。拉了拉柳圈。隨即,朝廷動員百姓填海造地,將原來的48個小圍場修成大堤,即張虎嶺以西的沙田堤。
東莊圍在1714,冷公圍和趙家圍在1734,大有圍和合興圍在1737,楊柳坪在1739,溫州圍在1744。至此,山北所有的山脊都結束了。
嶺北景區
嶽州窯
嶽州窯位於窯頭山,現在屬於窯頭村。嶽州窯的產品大多是人們常用的家用器皿,如鍋、瓶、碗、盤、杯、碟。釉色有靛藍、米色、棕紅色等。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嶽州窯”被列為當時中國著名的青瓷窯之壹。1950以後,湘陰鐵角嘴窯頭山壹帶窯址出土的陶瓷殘片,與長沙唐墓中的青瓷相似,與陸羽《茶經》所述完全相同。唐代湘陰屬越州,湘陰越州窯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陶瓷技術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柳林江花海
雷雲山花海位於雷雲山柳林河畔。每年四月,河水清澈,野花遍地,風景如畫。壹片片紫雲英,讓人仿佛置身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花海。它很美,吸引了來自希望,湖南和受益的遊客。
仁次
在湘陰縣靈北鎮,有個地方叫“避風亭”,是湘江流域的壹個大回流灣。相傳公元1741年夏秋三伏天,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洞庭湖遇到大風,曾在此避風、曬太陽。後來,當地人民將“Ninjuji”改名為“避風處”,以紀念這位中國皇帝在這裏的訪問。位於仁居寺的樟樹,樹幹粗壯,需要四個人才能環抱。據專家考證,樹齡超過3500年,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公元1741年夏秋三伏天,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洞庭湖遇到大風,曾在此避風、曬太陽。後來,當地人把這棵大樹命名為“遮陽樹”,以紀念這位中國皇帝在這裏的訪問。
走馬西
走馬寺位於張虎嶺西側的“馬道之”金陵北鎮聯合村原東方紅茶場深處。它建於2005年,占地約600平方米。它是壹座佛教寺廟,法定代表人是釋金剛大師。
走馬廟建於《馬道誌》。馬道支曾有壹座廟,不知何時建成,何時被毀。20世紀70年代重建茶場時,這裏挖了三個裝有僧侶遺骸的水箱。但是,“馬道之”的由來很長。相傳關羽在長沙作戰時,途經這裏的湘江古泄洪道,被吳國大將程普堵在了魏城(今樟樹港)。他沿用始皇帝的方法,在吳二洲駐紮文臣武將,在張虎嶺修了壹條東西向的馬道,訓練騎術。這條馬道的西端是蓮花嶺,馬道止於此,由此獲得馬道之名。
碑林詩
龍義和將軍回鄉探親,主張把避風亭建成嶺北的文化中心。他帶頭修復了河邊的亭子,修建了舞臺,開辟了體育場。還會保護巨樟樹纖細的墻體,防治蟲災,裝飾壹番,古樟樹煥然壹新,枝繁葉茂。2017年,庇護區居民發起仁壽古寺重建,先後集資200多萬元,新建紅墻寺、碧瓦格非閣、劉丹。
在縣詩詞協會,詩詞協會要求我們在嶺北創建中國詩詞之鄉,縣書畫協會積極支持我們在碧峰閣創建詩詞墻,使碧峰閣成為湘北壹處耀眼的旅遊景點。在鎮領導的策劃和詩聯的組織下,以任為首的組織,幹生保的施工,張林安的財務管理,張鐵牛協調周邊關系。經過半年的努力,已籌集資金近65438+萬元。鎮裏牽頭,投入縣書畫協會支持。楊俊傑老人、劉、楊堅故裏好友、老板等10多個單位和個人,紛紛捐出愛心,給予熱情支持。壹共刻了50首詩。毛主席詩詞3首,古詩詞18首。郡詩合著者12嶺北詩名人17,如今詩墻隔於分風亭大堤兩岸,又添壹景,吸引無數遊客、文人墨客前來欣賞。
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陵北鎮沙田堤東南,湘江與柳林河交匯處的堤上,現屬陵北鎮沙田村。據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湘陰縣誌》記載,該亭建於東晉藝兮二年(公元40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湘陰縣最古老的寺廟。民國時期,古亭已成為壹座占地800平方米的大寺廟,兩進壹塌,大小八間,還有壹個神秘的壇案。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有信徒任、江、楊越秀供奉的石人馬。廟前有壹對石獅,面向湘江南線。湘江泄洪道旁自古流傳的“早有帆船,晚有燈火遍照”的景點,就在亭前。
賈政花園
賈政花園位於湘陰縣靈北鎮蓮花村,是鄭的故居。鄭信奉三民主義,支持辛亥革命,主張實業救國,參與了滬杭鐵路的建設和管理。他是興中會和同盟會的最早成員。怡園建於1936,占地3000多平方米。怡園大門為四柱三室牌樓,中間略高,兩側較寬。門樓屋頂為樹皮,古樸自然,中門兩側雕有書法和對聯。第壹部分是:“逸在山川流露出舊德”,第二部分是:“園中植物展新機”,門上寫著“怡園。”園內有假山、亭臺、臥房,種植名花名草、桂花樹、竹子。
文章圖片來自:湖南雙塔文化
文章編輯: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