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早期,人死後是不葬的。後來,因為不忍心被野獸和蚊蠅傷害親人,人們逐漸開始掩埋屍體。喪葬禮儀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喪葬禮儀基本確立於西周。西周有壹整套喪葬禮儀,稱為兇禮,是周朝五禮之壹。這壹點在《喪服》、《官喪禮》、《夕禮》、《官禮》、《周禮》、《禮記》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在崇尚禮儀的周朝,喪葬禮儀是文明的象征,三日葬、米制、棺制、明器制等喪葬習俗已經形成。秦漢時期的喪葬禮儀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壹是葬前儀式,包括殮、招魂、沐浴、用膳、喪、哀等;二是葬禮,包括告別追悼會、葬禮和下船;三是葬後悼念儀式。唐宋時期,喪葬進壹步制度化。明代的喪葬禮儀是在《儒林外史》、《開元禮》、《朱子家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喪葬禮儀,稍有改動。
喪葬禮儀壹般有以下程序:
死了。死亡是旅程的終點。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對死亡是很講究的。死者去世前,親戚們要把他搬到正房的棺材床上,在他生命的最後壹刻保護他。死者臨終時,親屬必須為他準備壽衣。壹般裹屍布沒有扣子而是用帶子綁著,表示有後繼者。沐浴更衣儀式後,會有含飯儀式,這是我國古代“含玉”習俗的遺留。後世多發展為銅錢。東北滿族死後多含乾隆賺錢,拉祜族多含白銀或銀元。
發喪報死者家屬親自到親友家或派人告訴他們有人去世的消息,通知他們在某壹天某壹時間參加葬禮,這叫治喪。現代的遠親和朋友也用信件或電話來表達他們的哀悼。在壹些地方,哀悼的習俗非常嚴格。如果壹個人死了,方族人的侄子必須去親戚家吊唁。如果壹個女人死了,她的兒子和女兒必須去奶奶家吊唁。
招魂按照古代的習俗,死者的親屬要去屋內招魂,手裏拿著裹屍布向北方召喚。壹共叫了三聲長音,表示靈魂回到了衣服上,然後出去給死人穿上衣服。近壹段時間受佛教影響,有人往西方打電話,多為子女打電話給父母,用詞多為“走西方道路”。向佛祖祈願逝者修成正果。招魂是壹個古老的習俗,現在已經省略了。
喪喪要先安排好。靈堂內懸掛家屬或親友送來的挽聯,擺放花圈,靈堂前擺放祭臺,上面擺放供品、香爐、燭臺、長明燈。臨死前,長明燈要日夜亮著,不能熄滅。死者子女按輩分順序跪在靈柩兩側,賓客致哀,主人哭拜回禮。服喪期間,親戚朋友有很多禁忌。平時不談喪事,也禁止洗臉避粉以示哀思。哀悼是葬禮中的關鍵儀式。
死亡有不同的埋葬方式。小葬是指為死者在棺材上蓋上壽衣,壹般在死後第二天。葬禮結束後立即舉行葬禮儀式,主人在執事的幫助下親自將屍體擡進棺材。葬禮時間是葬禮的第二天,也就是死後的第三天。棺材底部要先鋪壹層稻草,再鋪壹層黃紙,表示死者的靈魂可以升天。在合棺之前,要將壹些陪葬品放入棺內,如死者身下的銅錢、銀幣,死者生前喜愛的壹些東西也要放入棺內。釘棺蓋所用的釘子數量也有講究,壹般為五枚,每角各有壹枚紅布長釘,棺頭中間有壹枚五色布條小釘,俗稱“子孫釘”。封釘後,死者長子起身用牙將釘咬起,稱為“出釘(丁)”。這顆釘子不出靈是不能拋棄的,意思是他希望將來家庭“出釘”,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葬禮用的懸棺。葬禮是指將棺材送往墓地的過程。人在出殯前,無論貧富,都要請風水先生選壹塊“風水之地”,讓後代發展。然後,選擇葬禮的日子,幫助埋葬棺材。葬禮按照習俗有條不紊地進行。與死者關系密切的晚輩,如侄子、外甥,壹個扛著死者的照片,壹個扛著皇位,走在前面,後面是棺材,後面是死者的子女、兒媳,後面是殯儀員。孝子皮馬戴孝,持喪棒(竹棒),另有兩人,壹人持燈籠,為死者指明陰間之路;壹個人丟了紙幣,就意味著給死人留了錢買路。墓園結束,壹般客人在孝子的感謝下返回,孝子“離客”後醒來,前往墓園。
埋葬。埋葬是指將棺材放入墳墓或掩埋的過程。在下葬的吉祥時刻,用壹根大繩將棺材緩緩放入墓穴。這時,孝子跪下,打起了喪鼓。在山東地區安葬之前,孝子還會把用禾草或樹枝做成的糧食窖藏(把糧食放在裏面,用煎餅蓋住)放在墳墓裏。在墓的另壹端,還有壹個陶罐,上面放著壹盞豆油燈作為長明燈,有的還在墓中嵌了壹面銅鏡,象征太陽。棺材下葬的時候,大兒子會拿出五谷煎餅,每個親戚都吃壹點。棺材進入洞穴後。親戚們應該每人抓三把土,灑在棺材蓋上,然後蓋上土建墳墓。葬禮結束後,我要感謝小號手和其他親屬,並舉行悼念儀式。
棺材下葬後,雖然葬禮已經告壹段落,但實際上整個喪葬禮儀並沒有真正結束,通常會哀悼壹段時間。死後七天,每七天舉行壹次“做七”的儀式,49天後“七七”結束。第四十九日舉行“破七”儀式,請道士、和尚做道場,稱為“保平安”。誦經懺悔後,孩子們可以脫下葬服,穿上制服。孝順期最長的壹般是三年,為了報答父母三年的“擁抱”。哀悼期過後,人們仍然要在每年的清明和除夕向哀悼者獻祭。
傳統葬禮程序復雜,安葬方式也多種多樣。古人認為“葬於土中方為安”,土葬是最常見、最早的葬式。此外,還有許多埋葬方式,如火葬、水葬、樹葬、懸崖葬和天葬。
埋葬是將死者直接埋葬或放入棺材的壹種形式。火葬也叫火葬和熟葬。這是壹種用火焚燒屍體的葬禮方式。在中國,火葬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現,火葬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近代以來,土葬占用浪費土地,所以政府大力提倡火葬,禁止土葬。
崖葬有懸棺葬,流行於南方。有的利用懸崖絕壁上的天然平臺和石墩,有的通過鉆孔、釘木樁等方式將木棺安放在懸崖絕壁上。懸棺越高,表示對死者的尊重。傳世的崖葬與早期人們居住的洞穴有關。道教產生後,認為人死了,崖墓在地面以上,是成仙的地方,所以流行崖葬。
還有壹些少數民族流行天葬。
樹葬是將死者遺體放在野外的大樹上或特制的木架上晾幹或分解後再埋骨,或將遺體直接或火化後填入樹洞的壹種埋葬方式。樹葬是壹種比較原始原始的葬俗,起源很早,主要流行於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中。
水葬是將死者或其骨灰拋入江河湖海,任其隨波逐流的壹種埋葬方式。通常有兩種形式:壹種是把死者的屍體扔到河裏,屬於直接水葬;壹種是將火化後的骨灰撒入水中,或者與盛放骨灰的器皿壹起扔入水中,這種方式稱為間接水葬。壹般實行水葬的地區,埋葬方式也很多。突發疾病、猝死、暴死或貧困的人采用水葬,富裕和正常的死者采用土葬、火葬等安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