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寫作像是去烹飪美食,如何確定菜譜如何購買食材如何烹調出鍋是需要細細研究好好學習的,當然,沒有哪個大廚是靠嘴烹調的,高超的技藝是靠日積月累外加不斷練習成就的。
壹、確定“菜系”
常常聽到孩子抱怨作文題目又是“最有趣的事”或是“最感動的人”。是啊,總讓孩子吃壹道菜,最終只能營養不良或厭食偏食。作文命題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在了解學生的寫作心理規律,把握他們寫作心態的前提下,做到在作文命題上與學生的心理發展同步,才能優化他們的寫作動機,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增強他們的寫作自信心,最終把作文寫好。
(壹)、以孩子的喜好命題
孩子的喜好大多不同,有的愛看電視,有的愛打遊戲,有的愛讀小說,但在緊張的學習中孩子的諸多喜好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以及不務正業。若在此時為孩子搭建壹個平臺,滿足壹下他們的喜好,讓他們用文字記錄下所看、所玩的事物,以及為什麽喜愛等等。這不僅能讓家長更好的了解他們的孩子,而且還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壹篇篇有血有肉的作文。
(二)、以保持孩子純真感情為前提命題
母愛、父愛常常是感之不竭、寫之不盡的永恒主題,更主要的是,讀懂母愛、父愛也就讀懂了人生源頭,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幫父母第壹次洗腳”“偶見父母已經佝僂的背或者父母頭上已經發白的兩鬢”等等,這些讓人深思的話題總能引起孩子們的***鳴,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三)、充滿趣味性的命題
小學生常對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感興趣,那就把題材延伸到這些方面去,以全新的視角對其中的情節、人物進行加工和再創造,從而使小學生的創作過程充滿趣味性和新鮮感。
(四)、抓住“轉折期”命題
對於剛進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壹個轉折期,他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轉變。三年級不再是老師眼裏的小朋友,這樣的思想經歷事實可以轉化為許多寫作的思想素材,讓他們以談話的方式交流內心的真實想法,展示“自我”,使寫作潛能得到及時的挖掘。
(五)、以生活中的現象命題
好多學生有追星的現象,也有許多同學上課玩手機、看課外書,對於此種現象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寫出辯論後的認識變化,既能讓學生練了筆又能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從而鍛煉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理性處理矛盾的能力。
(六)、天馬行空,學生自由命題
命題總有缺陷,很多時候禁錮了孩子們的思想,天馬行空的想象得不到及時的抒發,若讓孩子自由命題,哪怕是壹兩句隨筆、壹小段想法及認知,也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課業中體會“寫幾行”的愜意,激發寫作欲望。
二、挑選“食材”
現在的學生對於平時的作文已是疲於奔命,提到應試作文更是“壹個頭兩個大”。但考場內常常出現兩種現象:少數學生如有神助,奮筆疾書;大部分則抓耳撓腮,寥寥幾行。此種現象源自肚中是否“有貨”:若有,則下筆如有神,若無,則任妳苦思冥想亦倒不出。而今,面對鋪天蓋地、花花綠綠、林林總總的書籍,如何有效、自覺的積累成為構成作文素材的關鍵。
常常聽父輩們回憶壹些場景:坐在小凳上纏著父母講故事;爬上樹聽說書人的唱念之詞;小心的翻閱已經發黃了的“小人書”……現在的學生較之以前有更多的閱讀機會,但正是如此卻不知道從哪讀起。因而要教會他們系統且有主題的閱讀,才能形成自己的素材鏈條。
(壹)、走進歷史
課間十分鐘有時可以看到壹個男生唾沫橫飛的講歷史故事,精彩之處常常手舞足蹈;有時又可以看見壹個女生講壹段古代淒美的愛情故事,動情處低聲哭泣起來,愛國誌、故鄉情、民族魂穿插在故事中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傳承了歷史文化的精髓,更輕松的積累了寫作的素材。
(二)、走進名著
名家名作中有太多的經典語段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我們在閱讀後可以摘抄或者剪貼在筆記本上,跟著名家的作品去聯想壹幅幅美麗的畫面,再將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運用到寫作中去。
(三)、走進成語
作文中許多同學喜歡用成語來提升自己文章的層次,可是有的時候卻弄巧成拙。原因在於他們不了解成語的含義、用途以及包含的典故,所以常常鬧笑話。如若每天積累壹個成語,註明它的出處、含義、用途、典故等等,並且不時的跟同學相互交流,那麽成語真的會成為妳寫作中的亮點。
(四)、走進自然
大自然從不欺騙人類,因而來自大自然的情感總是真實而樸質,真切而動人的。只要我們走進自然留意觀察,感悟,與山水為友,與花草為伴,以此為契機,尋找作文的切入點,調動學生的抽象思維,並能巧妙地借助藝術手法將大自然的某種特點、情感與人的某種情感或者社會的某種現象有機結合起來,寄予人的情懷,表現人的思想,或者針砭時弊,或者褒揚真善,或托物言誌或以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融情於景,自然屬性只要做到了然於胸,就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美從中而來。羅丹說過:“生活中從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
(五)、勞動感悟
安排學生在班會課或者閱讀課勞動並適時安排壹定量的田間勞動,讓學生體會苦辣、愉悅,這是最直接最真實也是最刻骨銘心的,比讀那些詩要好。懂得了勞動的艱辛,就會珍惜勞動的成果,珍惜學習的機會,這種情感體驗,是真實感人的而且充滿泥土氣息的,淳樸而久遠。
(六)、融入社會
讓學生在節假日上街感受節日的氣氛;去汽車站觀察忙碌的行人,揣摩他們的內心世界;去自由市場感受誠實與欺詐,洞察社會、有感而發,用筆記錄下內心的感觸,為日後的寫作埋下堅實的基礎。
(七)、討論焦點
社會的飛速發展,電腦的廣泛普及,改變了以往呆板的閱讀模式,通過圖像、聲音、視頻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最快的接觸到社會的動態,參與到社會中熱點問題的討論,“湖北大學生救人事件”“周老虎事件”等等,壹些與家長不能說的,與老師不能談的,在網絡平臺上都可以暢所欲言。不僅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別人看待事情的獨特視角也可以借鑒。如此大容量的閱讀庫是我們寫作文的強大後備力量。
真正的閱讀時文本閱讀和生活“閱讀”並駕齊驅的。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情趣,挖掘閱讀潛能,增大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做知識的駕馭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情思的捕捉者,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真情流露,壹蹴而就。
三、烹調“菜肴”
壹盤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絕不可能是食材以及調味料的簡單堆砌,作文也是壹樣。這也就是為什麽有的同學寫出來的是美文而有的則是記流水賬。
(壹)、好的開頭已是成功的壹半
“文題善,佳作半”。看文先看題,擬題是作文的壹項基本功。作文題目的擬制不但可以體現出學生語言的技能,也可以反映出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新奇。醒目的題目,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如“這裏的港灣靜悄悄”頗有新意,耐人咀嚼回味。看到題目,讓人聯想到有關“家”的壹句平常而精妙的比喻:家是避風港,家是安樂窩,仔細品味,使妳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寧靜、溫馨與美好。看到如此引人入勝的題目已經是壹個磁場吸引著讀者,如若此時我們再設置“壹扇門簾”或“壹道屏風”,讓讀者對妳的文章充滿好奇,急切的想要揭開妳留下的那道懸念,這樣精彩的開頭肯定會為妳的文章增色不少。
(二)充實的內容會讓文章更加精彩
平時的積累是寫作時的寶庫,提取信息並準確運用是此刻的關鍵。如果平時積累的材料沒有再作文中運用,學生也會慢慢喪失積累的興趣和熱情。所以,要求學生每次寫作文時都要把平時的積累本放在手邊,養成使用材料的習慣,從而很好地杜絕了部分學生寫作前不思考,信馬由韁,寫到哪算哪的不良寫作習慣。
寫作的文體很多,但在練筆時應該淡化文體,靈活的運用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表現手法,無論是立意、構思、用詞、造句都要求開闊思路,自由表達,發展求異思維能力。曾聽壹位老師上壹堂肖像描寫的作文課,讓我為之壹振。他讓學生“找爸爸”。他讀出壹位同學的文章後居然有五六位同學說這是自己描寫的爸爸,再讀壹篇居然無人“認領”,結果同學們哄堂大笑,原因在於學生沒有抓住自己爸爸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進行描寫,而是千人壹面。沒有自己特點的文章就是勉強湊字數而已。再如壹同學描寫春天是這樣寫到:桃紅柳綠,春意盎然,雖是很好,但卻缺乏點想象的意味。然另壹位同學則這樣寫到:三月的壹天,風和日麗。暖暖的春風把桃花吹開了,花兒醒了;暖暖的春風把柳芽吹開了,柳樹醒了……這樣充滿詩意的文字使得文章飽滿且有春的氣息,再也不像幹癟的木乃伊了。再如壹同學看見湖面停著幾艘船舶,便引入了壹首張繼的《楓橋夜泊》,這樣動情詩句的加入,使得文章古韻十足,讓人細細咀嚼。充實而飽滿的內容就是在這樣的壹個個細節中體現出來的,分析透徹後不難發現原來文章的精彩之處也不過這樣簡單。
(三)、“鳳尾”結局,令人回味
洋洋灑灑幾大段,不知不覺已接近尾聲,如何結尾才能讓讀者有再次閱讀的欲望呢?結尾主要是點題且總結,再次讓讀者回味妳的內容,齒頰留香。或用排比強調,增強語氣或用比喻使結尾生動形象或用誇張震撼讀者心弦。曾看到有同學這樣結尾:壹床棉被沒有疊,壹束陽光有滋味,壹條小魚戲著水,壹朵鮮花夢中睡。幸福就是忙碌中的清閑,繁雜中的簡單。也有同學這樣總結:面對無奈,面對挫折,充滿向往、堅忍不拔的人也能走出壹條路來,這條路雖不筆直但卻壹直向前……多麽悠長、多麽貼切、多麽自然啊,這樣的“神來之筆”使得結尾更使得文章鮮活起來了。
四、如何指導
在傳統的作文課上,老師常常讀壹篇範文讓學生找出寫的出彩的地方並要求學生模仿著也寫出壹篇類似的文章,又或者讓同學自己讀壹篇文章或書籍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純粹講解的作文教學和完全靠學生自悟的作文教學都是錯誤的,這兩種傾向都走向了極端。若作文教學代之以“聊天談話”“情景觀察”“遊戲活動”“情感交流”等方法,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由奔放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教師只是順水推舟地進行適當點撥,使得作文課的過程充分尊重人的情感、個性以及認知特點,讓學生在學習別人長處的同時思考和修改自己的習作。這樣的作文課相信大家都喜歡上吧。
如可以在作文課上開展這樣的比賽:
(壹)、串詞大比拼
從老師精選詞語中隨意抽出四個詞語,通過想象和聯想把看似沒有任何關聯的詞語組成壹個奇妙的故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活躍了作文課沈悶的氣氛。
(二)、當回小醫生
老師給出的壹篇文章,學生通過討論、查字典或者查閱課外書的方式,挑出並修改其中的錯別字、不恰當的動詞形容詞、不通順的句子或者在情節上能否動動大手術等等。通過這種“找毛病”的訓練讓學生日後寫作文時不再犯類似的毛病並且自查作文時有了較明確的方向。
(三)、爭當“寫手”
為了讓學生自覺寫作文,老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辦壹種小型的報紙,定期向學生約稿,讓出彩的文章發表並在作文課上大聲的朗讀出來,在課後拿給家長看,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競爭念想,久而久之,寫作變為壹種自發性的活動,再也不需要老師的強迫。只有像這樣的作文課才能讓學生得到切實的鍛煉和提高。
興趣是壹種無形的動力,興趣是壹種濃厚情感的誌趣活動。美國著名華人學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任何強迫。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裏,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正是興趣和事業心推動了丁教授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並使他獲得巨大的成功。興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開放,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到開闊,並會使人善於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既然興趣的作用那麽大,那麽那些缺少作文興趣的同學還在等什麽呢?趕快行動起來,調動自己的作文興趣,正所謂“沒有興趣,創造興趣也要上”。
寫作文說難也不難,說不難也難。關鍵是興趣使然。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需要的是長時間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