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揚州城的西北地區就是現在的漢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蜀岡上修築漢城,開鑿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之壹的漢溝,連接江淮水系,這是揚州開發的開端。
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在漢城的基礎上建廣陵城,廣陵之名由此開始。秦統壹中國後,建立廣靈郡。
漢朝時,揚州今稱廣陵、江都。吳王劉濞獲廣陵,建立吳國。憑借依山面海的優勢,鹽鐵兩大“官賣”行業發展迅速。興修水利,開辟鹽河,種植稻桑,進壹步奠定了廣陵的水運基礎。
三國時期,魏、吳戰爭不斷,廣陵是江淮地區的軍事重地。
南北朝時期,廣陵屢遭戰亂,幾度淪為“蕪湖城”。北周改廣陵為吳州。
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揚州,後改兗州。公元626年,唐宓稱揚州;公元742年,改稱廣靈縣;公元758年,改稱揚州。從此,揚州這個名字就被獻給了當地。
唐代揚州城向南發展,壹地雙城。蜀岡之上,稱崖城,岡岡之下,稱雒城。在宋代,壹個地方有三個城市,即尚鋼的寶寨城和崗廈的宋大成。兩城之間有壹夾城,城先後屬江都縣、廣靈縣。元朝時,縣城不在廣陵,城內只剩下蜀岡以下的部分,城也不再建立在蜀岡之上。
北宋時期,揚州再次成為中國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商業稅收位居全國第三。
南宋時,宋高宗曾以揚州為“行走之地”壹年,進壹步促進了揚州的繁榮。宋末,李庭芝、姜才率軍與揚州人民壹起抵抗元軍,不幸殉難,揚州只剩下幾千人。
元明時期,揚州經濟發展加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元末明初,南明監史可法率部堅守孤城揚州,抵抗清兵南進,寧死不屈,顯示了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十天,死了幾十萬人。
1556年,明朝在揚州建“新城”。明清到民國,揚州是壹座新舊相連的城市,城址是廣陵區的老城部分。
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時期,揚州人熊在安慶組織領導了馬葆嬰起義,向清政府打響了革命的第壹槍。孫天勝聯系同盟會發動武裝起義,史稱“收復揚州”。
民國元年(1912),揚州府廢棄,位於江都縣。
從4月1948到4月1949,揚州各縣陸續解放。65438年10月25日,揚州城解放,設立縣級揚州城。
1983年3月,市制改革,行政區劃調整,揚州市市區設立廣陵區,區人民政府為縣級機構。行政區域面積16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