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龍虎鬥”壹菜的來歷傳說,相傳始於清同治年間。當時有個名叫江孔殷的人,生於廣東紹關,在京為官。回到家鄉後,經常研究烹飪,想創制新名
有壹年,他正好七十大壽,為了拿出壹道新名菜給親友嘗鮮,便嘗試用蛇和貓制成菜肴。蛇為龍、貓為虎,因二者相遇必鬥,故名曰“龍虎鬥”。親友們品嘗後都覺得不錯,但感到貓肉的鮮味還不足,建議再加雞***煮。江根據大家的意見又在此菜中加了雞[$%!!特色飲食網~~ ^^],其味更佳,這樣此菜便壹舉成名。
後來改稱“豹貍燴三蛇”、“龍虎鳳大燴”,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龍虎鬥”。此菜在嶺南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廣東菜館的主要特色名菜,盛名世界。中外賓客來到廣州,都要品嘗此菜,不然曰:“虛此壹行。”
原 料:三蛇肉(眼鏡蛇、金環蛇、過樹榕蛇)250克、貓或豹貍肉150克、雞絲100克、水發魚肚50克、冬菇75克、木耳絲75克、姜絲50克、豬油 250克(實耗25克)、麻油、陳皮、精鹽、紹酒、白酒少許、生粉15克、原蛇湯1000克、檸檬葉絲15克、白菊花30克、薄脆100克。
制法:
1、將活蛇宰殺,去頭尾,皮和內臟,洗凈後”蛇殼”(帶骨蛇肉)入砂鍋內煮熟,取出拆出蛇肉。貓或豹貍肉入沸水鍋中氽壹分鐘後撈起,用火燎去毛,放入清水盆中刮去汙物,取出瀝幹水,入砂鍋內加清水、姜汁、白酒、蔥、煮熟,取出拆肉。
2、將拆出的蛇肉、豹貍肉撕成細絲,用姜、蔥、精鹽、紹酒煨好。雞絲先用蛋清、幹澱粉少許拌勻上漿,然後炒鍋燒熱,下熟豬油250克,至四五成熱時,放入雞絲過油至斷生取出,瀝幹油,將姜絲放入沸水鍋中煮約五分鐘撈起,放入清水漂清,去凈姜絲辣味。
3、將蛇肉、貓或豹豬肉、雞絲等原料放入炒鍋,加雞湯750克、蛇湯250克、加紹酒、精鹽燒滾後小火稍燴,然後旺火燒開,用濕澱粉少許勾薄芡,加熟豬油、麻油少許,出鍋倒入大湯碗內上桌。白菊花和檸檬葉絲薄脆(用面粉加水拌和、經油鍋氽熟)裝成二碟隨菜上桌。
特點:配料多樣,肉嫩香滑,味鮮物異,味鮮特異,同薄脆、檸檬葉絲和菊花瓣佐食,風味尤為特殊,秋冬食之最宜。蛇不僅肉味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具有治病功能。據《本草綱目》記載,蛇肉能祛風活血,除疾去濕,補中益氣,明目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