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肉有道菜叫“彎口”,這是什麽菜,指的是驢的那個部位?
沙漫天的壹個午後,我們來到了袁家驢肉火燒店。2點時分,已過了飯口,店裏幾乎見不到食客,壹地的零亂,看上去有點臟亂但卻也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曾經這裏有過多麽熱鬧的壹番場面。落座後,服務員上前詢問,或許是經過了剛剛的繁忙,態度有些不那麽熱情。到這裏,當然是吃驢肉火燒了。兩個人,要了壹盤涼菜,兩個火燒,壹碗大米粥,總***不過13塊錢,卻吃得飽飽的。人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見人們對驢肉的推崇。其實,此言也不為過,驢身上肥肉少,瘦肉多,瘦肉纖維遠比牛肉細膩。因此,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加上袁家百年傳統工藝的老湯,名貴中藥,其驢肉風味自然絕佳了。單純從美食方面講,壹燙抵三香,此仍美食真言。任何葷食都是剛剛出鍋味道最佳,壹冷,色香味就會大打折扣,就不好吃了。袁家驢肉火燒就是剛剛出爐的火燒,香氣四溢的驢肉。小師傅刀功也不錯,下刀如飛,切好驢肉,壹刀壹個剖開火燒,不全通,留著底,夾入驢肉。技藝嫻熟。外脆裏嫩、噴香四溢的驢肉火燒臥在竹筐中,包著白色幹凈的紙,看上去就讓人食指大動。小菜拼盤,看著不起眼,嘗壹口,只能說:好吃。袁家驢肉不是壹種驢肉的品牌,而是壹種小吃的品牌。在保定,提起驢肉火燒,每個人都能給妳說出幾個吃火燒的地方和幾條偏好驢肉火燒的理由來。只要妳想吃,大街小巷都會找到驢肉火燒的攤位。雖然同樣是驢肉,由於煮肉水平的高低,口味便差了壹個檔次。夾肉的火燒又因火燒烤手藝的好壞,就又差了壹個檔次。如今,保定市區內,吃火燒的好地方,莫過於袁家驢肉。據說袁家驢肉清朝的時候便進駐了保定,深得當時直隸總督吳佩孚的厚愛。袁家驢肉最早在新北街,旁邊臨著新北浴池。那會兒的老保定經常在浴池泡完澡後,從袁家弄兩個驢肉火燒,邊喝茶,邊吃驢肉火燒,邊聽說書品大鼓,獨自陶醉,其樂融融。據傳,驢肉火燒誕生於宋朝。北方金人進攻大宋,行至保定徐水漕河地段,部隊又困又餓,於是便將百姓之驢殺後煮熟,烙餅卷食。因為這種吃法確實不錯,便漸漸地流傳下來。現今的做法是:選壩上的肉驢,宰殺後選肥嫩適中的驢肉用老湯加配料煮熟,然後取某壹部位剁爛,裹在剛剛出爐,外焦裏嫩、脆軟可口的火燒裏夾食。在保定,驢肉火燒可以分部位吃,實在值得稱道。火燒裏可夾肥肉、瘦肉、肥瘦肉、板腸、腱子、燈臺、彎口,品種相當齊全。現如今,保定的驢肉火燒在全市可謂便地開花,清晨,走在大街上,到處都可見驢肉火燒的身影,那香味,飄飄繞繞卷著古城。曾經有人算過壹筆帳,說保定人壹天吃多少頭驢,算來算去,最終不了了之,實在是保定的百姓們好這口的太多,壓根兒無法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