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哲學為什麽沒用?

哲學為什麽沒用?

“告訴我,爸爸,歷史有什麽用?”這是法國年鑒學派大師馬克·布洛赫在他的遺作《歷史學家的技巧》中的第壹句話,布洛赫稱贊它擊中要害。歷史如此,哲學並不比歷史幸運。重視實際行動的美國人曾諷刺哲學不能烤面包。馮友蘭在1947認識了壹個美國的哲學教授。他說,當時美國哲學教授問的壹個問題,家長最怕學生,就是:“妳教孩子的那些東西有什麽用?”教授們對這個問題不知所措。今天,當我們向學生或普通大眾教授哲學時,人們經常問的問題仍然是:我為什麽要學習哲學?學哲學對自己有什麽用?學哲學能幫我解決什麽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的核心是問哲學的價值是什麽,或者更直接的說,哲學有什麽用。如果哲學沒有價值或者沒有用,如果它不能解決具體的問題,我們為什麽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或者研究它?在我接觸的青年學生中,有壹個女生問了這樣壹個問題:“哲學能幫我做飯嗎?”當然,今天有女生關心烹飪是壹件很美好的事情,如果妳能通過學習哲學把烹飪做好就更美好了。

要理解哲學的價值,就要梳理哲學本身。在我看來,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看哲學的價值。

哲學作為壹種系統的思想和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通過學習這種系統的思想和理論,可以鍛煉和發展人的理論思維能力。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普通大眾應該學壹點哲學。對此,恩格斯曾指出:“壹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必須有片刻的理論思考。”。而要想站在思維的巔峰,除了學習過去的哲學史,沒有捷徑可走。

哲學作為壹種認知方法,是人類“偉大的認知工具”,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它為我們提供了展示、反思、批判和超越現實的方法。在這方面,論證現實只是哲學的壹般功能。然而,過去我們過分誇大了這壹功能,仿佛哲學只有這壹功能,沒有其他功能,從而使作為科學指導的理論長期落後於實踐,成為壹種解釋世界的“後知之明”的理論,而不是馬克思所主張的“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哲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反思現實、批判現實、超越現實,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很好的範例。

哲學作為壹種生活方式,是壹種道德力量,它決定著我們努力的方向和意義,使人們改變對生活的態度。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涉及到哲學。馬克思在年輕的大學生時說過:沒有哲學,我無法前進。哲學存在於生活中,生活中處處都有哲學。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哪裏?我在2002年訪問美國哈佛大學的時候,哈佛大學哲學系專門開設了這樣壹門課,叫做《人的自我認同》,講的就是這些問題。哲學作為壹種生活方式,發揮著古羅馬演說家、政治家、哲學家西塞羅所說的作用,“哲學是生活的老師,是最好的朋友,是邪惡的敵人。沒有妳,人生還有什麽價值?”

哲學作為壹種境界,可以豐富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給人提供壹種終極關懷,給人以生命之根。在馮友蘭看來,哲學尤其是玄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馮友蘭認為,人的精神境界有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宇宙境界。在他看來,精神境界是從意識中解構出來的。自然境界無覺,無知;功利境界有覺知,有知識,這個知識就是正知;道德境界有覺知,有知識,這個知識還是有正知的;天地境界有覺知,有識,不是正知,而是理、氣、道、大全等空靈的概念。這些空靈的概念可以讓人認識,讓人工作,讓人快樂。因此,“在哲學反思中,人的精神境界同時得到豐富和提高。既然反思是‘思考’,不管是不是說出來的,理論思維都用在那裏。理論思維同時發展和鍛煉。”這說明這兩個方面其實是壹回事。“用中國的壹句老話來說,哲學可以給人以生存的地方。換句話說,哲學可以給人壹種精神境界,在這種境界裏,人們可以安心地生活。”所謂“住的地方”,“這塊‘地’就是人的精神境界。”總之,哲學的“效用”不是增加人們關於實際事物的知識和才能,而是使人們改變生活態度,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體現在壹種人格、心靈和氣象上,從而給人們提供精神上的益處。哲學大有用處。所以,用大家容易接受的話來說,哲學的作用就是幫助人類找到精神家園。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為重要。因為現代人的厄運和困境就是“無家感”,真的可以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家遠兮鄉愁”。誰不哭?”但真正的哲學思考,是喚醒妳、我、他/她的“家感”,讓失去家園的人“有個歸宿”。而哲學意義上的“家”,指的是人的精神平衡、和諧與寧靜。這種精神境界,就是人們常說的“月明其松林,清泉流石山澗”,或者如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萬世太平”。

說到哲學的價值和力量,從1978的大討論中也可以看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試想:沒有這場討論,我們就不可能從兩個“凡是”的教條中解放出來,就不可能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可見哲學的作用並不大,哲學是有力量的。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強調進壹步解放思想。總之,哲學是使人成為人,而不是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具有“無用之用”的效果。

在我國,哲學經歷了從流行到被忽視,從博大精深到聲名狼藉的轉變。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轉變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是好事。盡管中國人忽視甚至蔑視哲學有著相當大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但當前對哲學價值的否定並不是因為對過去荒謬事物的深刻反思,也不是因為對哲學的清晰和正確理解,而是因為對哲學的偏見和無知以及對精神生活的漠視和蔑視。哲學在中國壹度成為粉飾和歪曲現實的工具,但它是壞哲學,是偽哲學。真正的哲學旨在追求智慧和知識。是的,哲學曾經處於註釋政策和滿足中國需要的地位,但哲學的本質是懷疑、反思和批判。它質疑現存的秩序,解構壹切凍結的、死亡的東西。哲學思想和精神長期以來沒有伴隨中國人,所以有些人把哲學視為急功近利的伎倆。

最後,讓我們回到我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我看來,哲學可以也不能幫助這個女孩做飯。這是辯證法,不是詭辯。我們說哲學能幫這個女生做飯,是因為哲學有方法論的功能,有培養人的理論思維能力的功能。就方法論而言,哲學至少涉及到以下觀點:第壹,壹切從實際出發,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次是質與度的關系在質的互變規律中,要想炒好菜,必須註意把握“火候”,講究“適度”的原則,菜、油、鹽、各種調料要搭配好;第三,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雖然大家都是按照菜譜做菜,但是有的人做的菜好吃,有的人做的菜難吃。關鍵在於個人內因——廚藝。都說哲學幫不了我們炒菜,是因為我們學好了哲學。如果不能把哲學世界觀變成方法論,運用到炒菜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哲學就解決不了這樣的具體問題。哲學可以指導人們認識具體問題的本質,用辯證法分析各種矛盾,把握問題的主流和本質等等。總之,哲學既不是人們過去認為的那樣萬能(哲學萬能),也不是人們現在擔心的那樣無能(哲學無用)。哲學只能做屬於自己的事情,這是哲學精神的回歸。這也許就是哲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