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民以“禾”米為主食,輔以粳米、小米、玉米、小麥、土豆。按大米的性質,可分為糯米和粳米。米飯的制備方法有兩種:煮和蒸。糯米的烹飪方法是:第壹天把糯米泡在桶裏,第二天拿出來,洗凈過濾,然後放在木制的蒸籠裏蒸熟就可以吃了。侗族人民有壹日三餐的習俗。壹般都是早上出去山裏幹活,準備壹整天的飯。早飯後,他們把糯米放在飯筐或籃子裏,加上酸菜魚、肉和蔬菜,帶到山上,中午休息壹下,在田邊吃。這樣方便、經濟、省時。
用糯米作為各種菜肴的配料是飲食習俗的壹大特色。殺雞鴨,用雞鴨湯熬糯米粥,撒上蔥花和薄荷,別有風味;糯米摻入雞血和鴨血,煮熟後切成小塊,拌入香料炒熟,成為壹道獨特的菜肴,被稱為“狼棍”也是壹道美味佳肴。
此外,糯米還用來做粽子、糍粑、油茶。
侗族人民喜歡喝自制的米酒。米酒是用糯米做的,和周邊民族的做法壹樣。制成後,洗入清涼的井水或泉水中,解乏解渴。我也喜歡用糯米甜酒釀“重陽酒”,就是在農歷九月,我用新糯米釀“甜酒”,封在壇裏,在火塘邊慢慢烤,或者埋在堆肥堆裏,讓它發酵,春節的時候拿出來喝。這種酒粘成絲,嘗起來比蜂蜜還甜,因其不同尋常的醇香而十分誘人。
侗族人每天都喜歡吃酸的食物。董家有句話叫“三天不吃酸菜,走路被撞倒”。在侗菜中,酸菜居菜肴之首,每天用的菜有50%是酸的。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五六個酸壇子或桶。侗族的酸味食物有很多種:肉酸、素酸、煮酸、腌酸。腌制的酸制品壹年四季都可以使用。腌制妳所擁有的。尤其是酸菜魚,久負盛名,具有酸、辣、甜的特點。肉很好吃,很開胃。不僅平日吃酸的食物,連請客、送禮、婚喪嫁娶、祭神祭祖都離不開酸。
油茶在侗族人民的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壹些地方,油茶是早餐和晚餐的食物。油茶被稱為“侗茶道”,廣泛應用於社交和喜慶活動中。
油茶由糯米(炒糯米花)、熟豆(以及熟紅豆、花生、豌豆等)制成。),牛油果,茶葉等。先將米飯炒至微黃,再加入特制的茶葉翻炒,然後加水煮沸。油茶煮熟後聞起來很香。吃的時候把煮好的豆子,壹兩片年糕或者糯米或者米粉放在碗裏,再放壹些黑米油水果在上面,非常好吃。侗族油茶可分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圓油茶、香藤粑粑油茶、艾蒿粑粑油茶、蝦魚仔油茶、豬肝粉香腸油茶等。都是鹹的好吃,好吃又有營養。侗族還有壹種“豆茶”,和油茶不壹樣,味道清淡。它由糯米花、玉米或大豆(用灰水軟化)、焦米和新茶制成,主要在喜慶活動時飲用。
侗族人喜歡酒,他們通常用它來緩解疲勞。在節日活動中,葡萄酒是禮物,葡萄酒是樂趣。每個家庭都會自己釀造和烘烤米酒。酒大多是糯米做的,有蒸餾的,也有和酒壹起喝的。侗族的飲食以米飯為主,人們還是喜歡糯食。親戚朋友來訪時,往往互送糯食;大部分婚禮吉祥禮品都是用糯米做的,節日粽子、糍粑都是用糯米做的。南方地區山坡多,田地遠,糯米不僅便於攜帶,而且不易變質。很多村子以糯米為主食。糯米分糯米、黑糯米、白糯米、長須糯米、禿糯米、幹糯米、香河糯米,同壹種又分不同品種。其中香河糯是糯米之王,被壹家蒸飯公司稱贊。吃糯米的時候,因為粘度大,不方便盛在碗裏。妳要洗手,把飯揉成壹團,這正是史料記載的。吃的時候和吃包子沒有碗用手抓是壹樣的。
玉米、小米、高粱等作物也是侗族人的輔助食物。隨著與漢人的交流,小麥、蕎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也相繼傳入。
侗族男子經常飲酒,主要是在應付儀式、節日、祭祀和社交中。每當客人到來或喜宴時,總會聞到酒香和歌聲,讓人心醉神迷。
董家人壹天吃三頓飯,早飯在上午10點左右;中餐是下午2點左右;晚餐大約在晚上9點。在漢族人聚居的村莊,晚餐時間更早。
侗族的特色美食有扁飯、油茶、酸菜、烤魚、紫骨肉、牛肉幹等。油茶是侗族人的家常食品。遊客通常以油茶相待,尤其是女性經常聚在壹起吃油茶。油茶的制作過程稱為油茶。油茶會先配陰米,即把糯米曬幹,用茶油鍋把陰米炒成米花,然後炒花生、黃豆,再用鍋炒糯米,即把茶葉放入鍋內攪拌,倒入適量溫水,加鹽煮出茶汁。將少許蔥花、菠菜、菊花等食材放入碗中,倒入茶汁。將米花、花生、大豆和其他東西混合到碗裏,然後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