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潮汕湯的靈魂是什麽?

潮汕湯的靈魂是什麽?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收集了30多個以豬油為藥的方劑,並對豬油的功效進行了解釋:“味甘,微寒,無毒,益胃,利尿,消五黃浮腫,生發;破寒結,散血;益血、疏散風熱、潤肺。“在他的作品中,豬油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這壹觀點與蔡瀾先生的“豬油萬能論”不謀而合。其實要說豬油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只有貪病。蔡瀾的祖籍是潮汕。對於潮汕人來說,豬油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調味品,也是平臺生活最好的著色劑,絲毫不遜色於Xi安人眼中的麻辣油,上海人眼中的麻辣醬油,福州人眼中的紅酒糟。

潮汕人把豬油稱為“豬叉”,把豬油渣稱為“叉燒飯”。過去潮汕家家戶戶都有專門盛“豬叉”的陶瓷壇子,稱為“叉燒湯”。壹套“叉湯”由三件組成,中間是壹個陶罐,下面是底盤,上面是扣碗。底盤註滿水放置放豬油的陶罐,陶罐口有凹槽,再扣上扣碗,利用兩道防線防止螞蟻蟑螂爬進來。這樣的設計,可以看出“豬叉”有多貴。

豬油在潮汕人的食物譜系中被廣泛使用。不適合蒸、炒、點心、燉肉、拌飯,但做蒜蔥珠是豬油最大的升華。NO1: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蒜苔-這不是潮汕獨有的。在福建和臺灣省稱為“蒜酥”,是制作肉幹和喝湯必不可少的調料。就算喝米粥,壹碟剛炒好的蒜蓉酥也是絕佳的配菜。在廣州和香港被稱為“金蒜”,是蒸海鮮的好東西。金蒜蒸牡蠣,金蒜鮑魚,金蒜魷魚卷,都是餐桌上的好菜。香港半島酒店廚師黃發明的XO醬,以金蒜為基本口味,加入炸好的幹貝、火腿、蝦皮、洋蔥、蠔油。這個東西是壹個極好的選擇,可以作為側爐或蒸蔬菜的蘸醬。

本質上只是壹個口感更新鮮,層次更多的金黃色大蒜。而潮汕的蒜梗就不壹樣了——炒出來的蒜是用豬油包著的,沒有分開,所以蒜味和豬油味融合得更好。

同時,潮汕人也把大蒜的作用放大到了極致。粽子、餃子、包子、掛面、撈飯、燙菜、炒粿條……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以配上壹勺加了豬油的大蒜。最好吃的時候,豬油剛剛被熱風融化,正在往下流,金黃色的蒜粒露了壹半。潮汕人說,就算炒菜,只要放蒜梗,就能透出肉味。

潮汕大蒜最好的歸宿是加到牛丸湯裏。牛筋碎牙的牛肉丸用清水煮,加芹菜、萵筍葉、魚露辣椒,綠綠白。

最後壹勺蒜是整碗牛丸湯的重頭戲。油花飄走,讓湯汁更誘人,而大蒜為湯汁增添了濃郁的香味,與鹹魚露、白胡椒形成三足鼎立的平衡。這樣的組合堪比帶皮的烤鴨,爬面醬裏的大蔥,荷葉餅。NO2:蔥珠叉是潮汕人特有的發明。即使在其他地方存在,也不會成為主流。和上海人吃的蔥油面很不壹樣。雖然也用熱豬油和蔥花,但正宗的蔥油面還是先包在拌好的面上,壹勺滾燙的豬油澆下去,刺激蔥花的香味。趁熱拌好,除了要吃到蔥油的香氣,還要追求洋蔥會熟未熟的酥脆感。

不過潮汕的蔥珠就不壹樣了。油加熱後,要直接放入蔥,炒到香為止。洋蔥最容易煮,所以這個過程最考驗廚師的功力。感覺油溫到位了,馬上放蔥,關火。壹秒鐘後,洋蔥炒苦了,這鍋蔥珠就廢了;早壹秒,洋蔥不夠熟,所以不夠香。如果非要比較的話,這個精致的工藝有點像日本人對油炸天婦羅的講究。不是十幾年單調的努力。自然也不可能輕炒出好吃的洋蔥珠。

與大蒜這種萬能的靈丹妙藥不同,洋蔥珠叉的應用範圍要窄得多。不能煮,不然洋蔥加進去的熱量就過去了;妳不能蒸它,否則洋蔥會失去美麗的深綠色,變得毫無生氣。洋蔥珠的最佳吃法是將其應用於湯類的調味,如馬蹄湯、蓮藕湯、粿條面,以及壹些粥,甚至甜湯。加壹點洋蔥粒會讓湯的味道變得清淡香甜。

如果說大蒜枝是壹朵盛開到極致的牡丹,那麽洋蔥珠枝就是壹朵渾渾噩噩的蓮花仙子。豬油雖然是母雙胞胎,外表相似三四分,但氣質內涵卻完全不同。-結束-

《紅樓夢》中有對豬油做成的豐富可口的芝麻湯圓和棗泥山藥餅的描寫。還有壹些刻薄的話出自——馮罵趙姨娘,“豬油蒙了心”。這可能反映了以曹雪芹為代表的江浙人的微妙心理,他們既愛豬油,又覺得它味道簡單粗暴。

但是說到潮汕人,這個觀點就不能成立了。在大蒜、洋蔥等蔬菜中加入豬油,生出那種微妙多變的味道,可能代表了潮汕人的口味偏好和文化認同。

至少在菜田裏,除了香椿拌豆腐和用生腌蟹做的香菜,沒人能和蒜蔥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