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上海過年有哪些習俗?

上海過年有哪些習俗?

老上海的過年習俗

春節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壹詞指的是壹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才下令全國改用陽歷。隨後,新年也要改成陽歷中的元旦。但畢竟農歷新年已經成為全民歡慶的傳統節日,紮實深厚的地方風俗和民族文化很難改變。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年復壹年,仍然沒完沒了。由於在陽歷中有壹個新的元旦,自民國以來,農歷新年在節氣中被稱為“春節”。

舊時從農歷65438+2月23日進入“過年”,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形成了壹套固定的節目。讓我們看看過去上海是如何慶祝新年的。

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四,是“竈神”在天上發揮作用的日子。因此,在23日晚上,每家每戶都要“送竈”和“獻竈”,從而慶祝新年。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廳堂裏祭拜竈神,更多的時候,在有竈神形象的竈上,擺上酒和水果,還提供菱角、蛤蜊、好魚、好肉。有竹枝雲:“名利昌盛少是非,全靠天。”目前沒什麽可提供的,魚買鮮肉買肥肉。"

竈神準備用壹年的時間向玉帝匯報人類的素質和人類的過錯。為了避免他走得太遠,人們還在他送廚房竈臺時獻上焦糖做的糖錠。據說是為了讓他吃飯粘牙,讓他說不清楚話,讓他少說話,不說人間壞話。“送竈”的時候,要點的都是香燭。是夜了,屋裏香煙繚繞,供品琳瑯滿目,過年的氣氛壹下子就來了。

臘月二十五是神仙下凡的日子。傳統上,每家每戶都要內外除塵,清除壹年的積塵,清理平時堆積的雜物。這壹舉動相當嚴重,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稱之為壹場積極有序的群眾健康運動。經過這壹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都是臟兮兮的,用品比以前好了,外表裏裏外外都是清新的,像個年夜飯。

從這壹天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春節的方方面面。第壹件事是為新年購買和準備各種食物。家家戶戶還必須磨面粉做湯圓,有的家庭用面粉自制年糕。前者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後者可以是“開開心心”“年年高”。二是準備新衣服新帽子新鞋。人們可能壹年到頭都穿著舊衣服,但他們必須在新的壹年裏審視自己的“衣服”。又壹次開始買春聯、年畫和“門神”貼在門上,樓上樓下。在這個時期,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種這樣的東西。每個家庭也需要自己的東西。比如買春聯,店家會選擇“生意興隆遍天下,財源廣進達三江”,而壹般住戶會選擇“天增,人增,春意盎然,昆明喜氣洋洋”。

這個時期也是年中店鋪最忙的時候。壹方面,生意興隆,銷售火爆。另壹方面,年底是各家清理壹年往來賬目,向債務人討要欠款的時期。於是各家派專人處理此事,城裏出現了大規模的“討債”隊伍:“用布袋裝著賬單,由東向西過街。踏入重門,忙呼之,夫當歸齊。”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按時還款。討債人責任重大,追求艱辛,往往夜以繼日,不顧夜以繼日的寒冷。

在那些不能按時付賬的人當中,其實有很多人是完全沒有能力付賬的。這些人除了欠店家的債,很可能還欠個人債。年底也是大部分債務還清的時候,所以這些人面臨著兩方面要錢的壓力。但是按照慣例,討債和討債只能做到除夕,大年三十不允許。責怪自己“運氣不好”是不吉利的。所以年夜飯是那些逃避賬債的人最後的通行證。如果他們逃過這壹關,明年就另當別論了。於是他們壹直在和討債人打交道,想盡壹切辦法熬過這個除夕:“千瘡百孔的債主來了,沒有任何打算很難要回來。我今天得上臺去避壹避,天亮後我就把它趕走。”

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窮人,總的來說,當新年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異常高興,情緒高昂。經過上面所說的所有準備工作,我們每天都在期待的除夕終於來到了我們的眼前,新年的慶祝活動也達到了高潮。

除夕之夜的美景在日落時分。晚上,所有的家庭都聚集在室內,即使是離家很遠的人,也盡量在之前回家和家人壹起過年。大家壹起坐在燈下,吃著“年夜飯”,吃著喝著,有說有笑,這頓飯吃了很久。這是努力享受天倫之樂的壹年,故名“天倫之樂”。

這壹夜緊挨著過年,所以很多家庭長輩都是過了年夜飯就不睡覺了。還有說有笑,吃雜食。人們不會覺得這個夜晚更深更長。午夜時分,壹些人會去城裏的寺廟燒“頭香”。

雞鳴時分,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擺好供品的廳堂裏祭拜天地和祖先。然後,年輕人和老年人向他們的父母拜年,他們把多年前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他們的孩子。這是孩子們盼望已久的希望,他們終於高興地把它裝進了口袋。然後開門讓爆款迎新年,鄰裏相見,共賀新春。

從初壹開始的每壹天都是親朋好友歸來拜年的時期。客人多帶禮物,必須請客人喝“元寶茶”,就是在茶裏放橄欖,或者在茶蓋上面放壹顆橄欖。他還獻上了裝在金漆盤子裏的水果,並說:“祝賀妳!”。我會請妳吃葡萄酒和米飯。那時候長輩見晚輩都要送壓歲錢,對於經濟拮據的人來說,這難免是個不小的負擔。不過,這種拜年方式在清末的上海被簡化了。交往多的人出門拜年,往往不進門,只替他們拋壹根刺,這樣可以節省應酬和開支:“換來新桃新彩,袍短到門。誰最怕頻繁折腰,匆忙拋刺過年。”

在新的壹年裏,除了互相走動拜年,剩下的時間就是用各種旅行和娛樂活動來“慶祝”了。有的人出去溜達,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城隍廟和相連的西園(也就是豫園):“過年沒事幹,可以在園裏走壹走九曲橋。突然聽到孩子們壹起拍手,風箏晃了好久。”然而,自近代租界建立以來,五光十色的十裏洋場成了新年裏引人入勝的遊樂場所,尤其是住在洋場外的人:“城裏人愛洋場,城外人爭廟園。同時又普遍願意看,大家都很無語。”還有的出去看戲,聽書,喝茶。開埠後,上海外匯內外賣淫甚多,有人趁此期狂遊,於是到處忙著煙火場:“新年氣象鏡新擦亮,投錢如梭。秦樓有千千萬萬個楚亭,果盤開處笑語多”;當然,更多的人往往是呆在家裏,室內的樂趣可以自己找,比如邀請親朋好友建壹個“方城”,打鼓彈琴,自己唱歌,等等:“美食、新衣、快樂使人老,千人投刺借俗名。每家每戶停業三天(指商家),不是牌聲或鼓聲。”

正月初五,是財神(俗稱“路頭神”)的生日,到處都有“連上財神”、“連上五路財神”、“連上路頭神”的動作。財神講的都是“財”,大家都關註,尤其是為了財而創業的商人,所以他們的慶祝是最有活力的。上海早已是東南繁華的商業城市,商業隨處可見。可想而知,初五的慶祝特別激烈。商人從財神得到三種以上的祭品:豬頭、鯉魚和公雞。鯉魚愛好者,諧音“李煜”,特別受歡迎。早在幾天前,來自農村的村民就在大街小巷向各個口袋兜售新鮮鯉魚。鯉魚又叫“銀錠魚”,所以叫“送銀錠”。

五年級第五天,商人廳正中掛了壹幅新的趙元帥畫像。除了三個祭品,其余的祭品都極為豐富。香燭點燃,滿屋燈火通明。接著,室內外燃放鞭炮,此起彼伏,全城轟鳴,聲震數百裏。而且連續不斷,它的聲音和氣勢對第壹天的黎明來說太強了:“鞭炮接不上,財神忙著爭。”我只希望今年生意好,為什麽不在五更的時候接送呢?"

最後,是十五元宵節。五月到期恰逢團圓,是為了好運。在這壹天,每個家庭都必須吃“元宵”,即湯圓,這也意味著團圓和好運。但元宵節的繁華在於“燈”,所以又叫“燈節”。它是日本家家戶戶、商店前的大燈籠,寺廟、花園、廣場等公共場所。日落之後,所有的燈都放在壹起,連城相連,紅光閃耀。燈籠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包括各種各樣的燈籠,植物燈籠,動物燈籠,人物燈籠,故事燈籠等。上海最常見的燈籠是兔燈、元寶燈、燈籠燈,其中最大最奇妙的是“龍燈”:龍身有頭有尾,鱗片閃爍,全長9節。舞龍者用長柄拿著它。還有壹個特別的人拿著壹個像大球壹樣的“滾燈籠”,用龍的身體追逐甚至打鬥,他們壹起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翩翩起舞。

屆時,男女老少將成群出現。城隍廟和西園也是壹項活動的中心。它是壹個用彩燈裝飾的亭子,裏外明亮。在花園裏,有壹座大假山和高高的巖石,還燃放煙花,這是最吸引人的。來到這裏的觀眾摩肩接踵,個個面帶微笑。這個元宵除了看燈,還有壹個特別的“人氣”:所謂“十裏珠簾不卷,看燈人看燈人”,就是那種獨特的意境。宵夜會持續到深夜,熄燈後大家慢慢走回家。有壹種說法是,這壹天恰好是竈王爺歸來的日子,所以他回家的時候正好趕上竈王爺。

在即將到來的黎明,今年的春節慶祝活動落下帷幕。(文/鄭)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壹個重要節日。它是壹年四季中的第壹個節日,因此特別受到人們的重視。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由於本縣地域獨特,各地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收集壹些歷年春節前後的場景和鏡頭,與讀者壹起沈醉。

24晚

從農歷12月23日開始,辛苦了壹年的人們都在忙著過壹個好春節。臘月十三或二十四,合稱“二十四夜”。相傳這壹天是竈神上天的日子,民間有送竈神上天的習俗。在這壹天晚上,人們用“卷銀包”(用綠色蔬菜、箭頭、豆腐等烹飪。作為餡料,再用百葉簾包裹)、“二十四香”和紅豆飯作為祭祀食品,點燃香燭祭祀竈王爺,備好紙錢,紮上彩橋,磕頭祭拜,然後放鞭炮,把竈王爺雕像用前簾(俗稱“喜串”)這種習俗現在已經消除了,但吃紅豆飯、卷銀包的古老習俗依然存在。24夜過後,家家戶戶越來越忙,裏裏外外的收拾,俗稱撣屋檐,洗被褥,釀酒,炒花生蠶豆,采購糧食。島上城鄉的人們壹般都要磨蒸餅,這種習俗壹直延續至今。因為“高”和“高”諧音,所以人們都在尋找壹種年年高的好口彩。這個國家不同地方做蛋糕的方法都不壹樣。上砂以蒸海綿餅為主,中間區域為蒸粘餅,下砂以蒸普鞋底餅為主。貧困家庭用高粱面和白玉米做蒸餅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應該準備壹些東西,如錫紙,紙錢,香燭,金錠,茶葉和水果,作為祭祀上帝的祭品。除夕前幾天,人們還會貼上新的春聯,掛好祖先,把祖先的畫像掛在中堂的主墻上,安排祭祀,在除夕到來時點上香,讓晚輩拜年。除夕之前,人們還會玩囤物遊戲,也就是把石灰裝進麻袋,印在地上,希望來年有滿倉。這些活動現在都沒有了。有的農民還把城市裏的垃圾和無用的雜務、雜草放到外場,放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初壹。這壹天,所有過年的陳設都布置妥當,比如寫春聯,貼大門。晚上全家老少聚在壹起吃飯,菜比平時豐富多了。主菜用大白菜和豆腐烹制,用百葉簾包裹,稱為滾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來。這個晚上是孩子們最開心的壹天,因為父母長輩都發壓歲錢。在舊社會,這壹天對於沒錢的人來說很難。按照老規矩,當年還清債務,年底收不回來。二月初熄燈前不能強迫他們討債,於是債主派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只好四處躲藏,直到年初壹才能回家。所以,過去有句話叫“種糧農民年富力強,沒錢就難過”。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俗稱春節。2008年淩晨家家戶戶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叫做“開門炮”。它的原意是驅邪,後來是開門發財的意思。春節期間,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穿戴整齊,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他們吃了壹頓豐盛的早餐,主要是素食,有湯圓和糖年糕,以示家人團聚,早餐中還混合了壹碗上二十四夜的紅豆飯,俗稱“老米”,意思是隔壹年吃壹頓好飯。早飯後,孩子們壹個接壹個地問候他們的鄰居、親戚和長輩。正月初壹,有很多禁忌。不能動刀,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後門,不能搬柴火,不能說臟話,不能打人,不能睡太晚等等。連煮飯做飯的柴火都要和芝麻稈、黃豆稈壹起放在爐廳裏,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火越亮越吉祥,預示著今年萬事大吉。此外,每年的初三、初五早上,家家都要做好早餐,飯前點上香燭,希望全家興旺平安。

在過去,春節期間有更多的乞丐。有壹個乞丐,乞討不是因為家裏窮,而是為了孝順。有人說,老人活到9981歲有壹個死亡之門,只有吃“百餐”才能安然度過。於是,孝順的兒女帶著老人,在春節的第壹天出去為父母討飯。還有壹種乞丐俗稱“乞丐”,他們乞討的方式很滑稽。有的乞丐用紅紙把菜頭包起來,掛在竹竿上。他們每來壹家就說菜頭到了,生意好,求施舍。這叫“送菜頭”。有些人用紙和竹絲做牛,在每家每戶門前說好話和吉祥話,以便慈善。這叫“送春牛”。有些人拿著冬青樹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壹些小鈴鐺,表示他們的家庭在新的壹年裏會像搖錢樹壹樣。這就是所謂的“搖錢樹”。壹些公司的乞丐,穿著佛教襯衫,戴著雕像面具,偽裝成財神沖到各個房子裏,以顯示財神已經來了。這叫做“跳到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雖然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業乞討人員,還是樂善好施,給他們壹些幹糧等食物。解放後,這些經營企業的方式早已消失。

在海南人眼裏,壹切民俗都是按照人的意誌和意願人為制造出來的。所以在海南話裏,所有的民俗行為都以“辦”字開頭,比如辦清明、辦公婆(也就是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話叫“辦年”。需要註意的是,“過年”就是“過年”,也就是過春節。在北方,慶祝新年,而在海南,它被稱為“新年”。然而,在海南農村,當年的“過年”是不“過”的。

海南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中秋節壹過,農村就在準備“過年”:閹公雞,填肥鴨,圈養家豬,準備壓歲錢。壹進入農歷十二月底,“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

第壹種是12月24日發《棗紅》。傳說“棗公”是玉皇大帝派來監督善惡的神,每年的這壹天都要向玉皇大帝報到。為此,家家戶戶都要用竹簽或竹枝來清掃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香爐也要清洗幹凈,換上新的骨灰。晚上,準備了酒和水果作為祭品,為“棗紅”送行。

“棗紅”壹送來,壹家之主就忙著“趕集”。以前鄉鎮的“城”是壹年365天,幾天前才“發家”“發財”!賣三鳥、金銀香燭、北京果糖糕、“娃娃畫”(年畫)、“王樂膏藥”(就是闖蕩江湖的)、碗、筷子、陶罐、“過年的橘子”,各種衣服...賣了就買,豬肉,幹菜,濕菜(速食農民挑著擔子,用車子推著年貨。他們把壹年的血汗錢都掏出來了!這幾天就產生了壹年消耗能量!

“法年城”的熟人見面互相問的話是:“二哥!‘閹雞’(即被閹割的公雞)是否肥胖?”“三嫂!當年有沒有‘閹雞’?”“三個老太太!在妳家(也就是妳家)工作的(在外工作的孩子)想回來過年嗎?”“二公!妳在南陽有‘年審’(指南陽親戚寄回的拜年信)嗎?”

人們充滿了“過年”的喜悅,把買來的年畫貼在客廳裏,在門楣上貼對聯,還有人在家具和果樹上貼“營利”的紅紙。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泡糯米、磨米漿、做年糕,而文昌等地則忙著做米糖、花生糖(這些年糕做得很多,既有自用的,也有送人的,壹般都吃到月底)。

這時,所有在大中小城市工作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貨郎當、引車賣漿、光宗耀祖、囊中羞澀的人,都回到了他們出生和成長的故鄉...

海南有句歇後語,“三十夜——鐵砧不可閑”。因為在海南,不管多窮的人,臘月三十借錢和米都要殺雞鴨。香爐前的八仙桌上放著七碗紅燒肉、豬蹄、葷菜和素菜,祭祖儀式後燃放鞭炮。當食物足夠涼的時候,他們會把它取下來,圍著爐子(俗稱“圍竈”)吃年夜飯。除夕夜,男女老少沐浴後穿上新衣,意為辭舊迎新。即使在票的時代,煤油通常也是省的。從30號晚上開始,房間裏亮著燈,這家人白天黑夜都有燈,持續了幾天,直到第四天早上。俗稱“點燈”,意思是“添丁發財”。年三十晚上,很多人徹夜未眠,直到大年初壹。這個時候,按照時間,家家戶戶都趕著去拜年,意思是“迎春”,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行禮、祝賀,長輩給他們“壓歲錢”。

在第壹天的清晨,人們,無論老幼,都要起床吃“快餐”(即幹凈潔白以紀念祖先)。“素食”不僅類似於穆斯林清真食品,而且就像北方人過年壹定要吃魚(壹年以上)壹樣。他們吃的東西壹定有吉祥的含義,包括炒茄子(海南話裏是茄子壹年比壹年好的意思)、炒芹菜(與“秦”、“勤勞”諧音,希望新的壹年全家人都努力)、長扇子(意思是要活下去)。

過年有很多禁忌:不能挑水(除夕要把水缸灌滿)、不能掃地(就算鞭炮紙屑撒了壹地也不能把“財神”掃走)、不能互相罵、不能打架、不能摔器皿(寓意“和諧”)、見面壹定要說新年吉祥話...

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第壹年初二就拜年,第三年初四就沒味道了。在壹些地方,人們第壹天不能在家裏拜年。新年祝福通常在禮物中加入橙子或橙葉,以表達“今年好運”的祝福。

第二天,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果結婚第壹年回娘家拜年,她會自帶鞭炮,在門前放壹串鞭炮給她看。壹個女兒女婿給公公婆婆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壹天,家裏的其他人(尤其是長輩)都要呆在家裏,接受他們的祝賀。公公婆婆要準備豐盛的酒席。女兒和女婿下午走的時候,都要給女兒糖果和用紅紙包著的年糕作為“歡迎”。

初三,海南有些地方叫“煎考”,就是把除夕夜專門煮的幹飯、雞鴨頭、腳放在油炸鍋裏煎壹下再吃,以示去年到今年還有剩余,也表示壹年過去了。

=======================

中國春節習俗

祭祀爐

在中國,春節通常是以祭竈開始的。民謠“二十三,香瓜棒”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祀竈。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說,即臘月二十三官持祭祀竈,二十四官持,二十五官持。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壹種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龕。人們稱此本尊為“四明菩薩”或“廚主四明”。據說他就是被玉帝加封的“九天東廚王思明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崇拜為壹家之主。竈神龕多位於廚房的北面或東面,竈神的神像在中間。有些沒有竈王壁龕的人還直接把神像貼在墻上。有的神只畫壹個竈神,有的神有男女兩個。女神被稱為“廚神奶奶”。這大概是對人類情侶形象的模仿。竈神的雕像大多還印有這壹年的日歷,上面寫著“東方廚師掌管生活”、“人間監督之神”、“壹家之主”等字樣,以示竈神的地位。兩邊都有“天道說好,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祝福全家平安。

竈神從去年大年三十開始就壹直呆在家裏保護和監督家人。臘月二十三,竈神會上天向天上的玉帝報告這壹家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根據竈神的報告,玉皇大帝把新的壹年吉兇禍福的命運托付給了這家人。所以對於壹個家庭來說,竈神的報告真的很有意思。

送竈壹般在黃昏舉行。壹家人先去廚房,擺好桌子,在廚房墻上的神龕裏給竈王爺上香,獻上用焦糖和面粉做成的蜜瓜。然後把竹竿紮成紙馬,做動物的飼料。用焦糖祭祀竈神,是為了讓他老人家嘴甜。有的地方還在竈王爺的嘴上裹上糖,說“多說好話,不說壞話。”這是用糖堵住竈神的嘴,叫他不要說壞話。在唐代的《舊時代年譜》中,偶有“司明(竈神)用酒糟敷在竈上而醉”的記載。人們用糖塗上竈王爺的嘴後,摘下神像,帶著紙和煙去了天堂。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稈和松枝,然後把供奉了壹年的竈王爺雕像從神社裏拿出來,和紙馬、草料壹起放在火上燒。院子裏燈火通明,此時壹家人圍著火堆磕頭,邊燒邊祈禱:今年二十三了,我要送竈尺去西天。有壯馬,有草料,妳會平安到達。蜜瓜又甜又甜。請對玉皇大帝好言相勸。

送竈神的時候,有的地方還有幾個乞丐,喬裝打扮,唱歌跳舞挨家挨戶送竈神,取名“送竈神”,換取食物。

送竈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很普遍。魯迅先生曾寫下“壹個庚子送竈當事實”的詩句:唯有雞膠是甜的,衣裳是香的。如果家裏什麽都沒有,就只有幾只羚羊。

他在《送廚竈之日》壹文中說:“廚君上天之日,街上還有壹種糖,壹個柑橘那麽大,我們那裏也有,只是扁扁的,像厚厚的煎餅。那就是所謂的‘牙齦牙’。”本意是想請廚君吃了它,粘上牙齒,這樣就不會說玉帝的壞話了。"魯迅詩中"羚羊"的典故出自《後漢書·印石傳》:"宣帝稱帝時,陰子方最孝最慈。第十二天早上做飯,見到竈神,孩子又要拜,又要慶祝;家裏有壹只羚羊,所以受到崇拜。第三個之後自然就變得極其有錢了。“我已經認識了第三代,我已經發跡了。所以我經常推薦臘月裏的羚羊拜竈。”尹子芳見了竈神,祭了羚羊。後來,她交了好運。從此,殺羚羊祭竈的習俗流傳下來。

唐宋時期,祭竈的供品相當豐富。宋代詩人範成大對當時的民間祭竈活動寫了壹段非常生動的描述:古代傳說臘月,竈王爺對天說話。雲,車,馬流連,家有杯盤。豬頭是煮熟的,魚是新鮮的,豆沙和甘松魚餌是圓的。男人提出讓女兒回避,就是喝酒燒錢。妳聞不到妳仆人的掙紮,妳的貓狗碰妳也不覺得生氣。送妳到天門醉飽,也不要長勺短勺的重復雲煙,向市場乞討分。

臘月二十三的祭祀爐,與中國的新年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壹周後的除夕夜,竈神帶著壹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和其他神壹起來到了人間。竈神被認為是指引天上諸神的。其他的神過年後都會再上天,只有竈神會在別人的廚房裏呆很久。迎神的儀式叫“接神”,對竈神來說,叫“接竈”。壹般是除夕夜拾竈,儀式簡單很多。那時候只要換上新的竈燈,在竈龕前燒香就行了。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竈”。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竈。據說竈神長得像小白臉,怕女人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神的起源,由來已久。在中國的民間神中,竈神的資格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被百姓崇敬的大神了。據古書《禮記·禮記》記載,孔英達說:“顓頊之子日立為祝融,拜為竈神。”《莊子·盛達》記載:“竈有饃。”司馬彪評價說:“饃饃,竈神,壹身紅衣,看起來是個美女。”“抱樸子。《魏徵》也記載:“月夜,竈神也是天上白人犯罪的參照物:

/question/4243571.html?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