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揚州:文思豆腐的嬗變

揚州:文思豆腐的嬗變

世界美食之都|揚州:文思豆腐的嬗變

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網友,壹定不會忘記片中的文思豆腐。

文思豆腐是淮揚菜的壹款傳統名菜,始於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不知當年究竟是什麽激發了文思和尚的“文思”,讓他以如此細膩極致的手法制作出這道羹?它選料極嚴,刀工精細,軟嫩清醇,看湯清似水,但鮮味醇厚綿長,入口即化。同時具有調理養身等功效。其實,我們今天所看到、吃到的文思豆腐,跟文思和尚當年發明之作有天壤之別。

文思豆腐起源於文思和尚的創新之舉。在揚州,每個廚子都有壹手絕活,寺廟的廚子也不例外。清乾隆年間,揚州天寧寺的文思和尚用豆腐、金針、木耳等原料制作成這道豆腐羹,滋味異常鮮美。清人俞樾《茶香室叢鈔》:“文思善為豆腐羹,至今效其法者,謂之文思豆腐。”《調鼎集》又稱之為“什錦豆腐羹”。《揚州畫舫錄》不止壹次提到文思豆腐,稱其“風味皆臻絕勝”。卷四記載:“枝上村,天寧寺西園下院也。……僧文思居之。文思字熙甫。工詩。善識人。有鑒虛、惠明之風。壹時鄉賢寓公皆與之友。又善為豆腐羹甜漿粥。至今效法者謂之文思豆腐。”文思和尚才情俱佳,由他創制的菜,效法者甚眾,流傳得很廣。相傳乾隆南巡駐蹕天寧寺行宮時,文思和尚曾屢次進獻豆腐羹甜菜粥。其後這道菜便由佛門傳入民間,並以它的創作人文思和尚命名。

僅僅憑這些記載,我們根本不知道文思和尚做的豆腐羹怎麽還原。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的《江蘇菜譜》和後來的《揚州菜譜》《揚州教學菜點》等,都將文思豆腐編著成湯菜。也就是壹道比較美味的豆腐湯。

汪曾祺《豆腐》壹文中也有描述:“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揚州有名的素菜,好幾本菜譜著錄,但我在揚州壹帶的寺廟和素菜館的菜單上都沒有見到過。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過油煎了的,還是不過油煎的。我無端地覺得是油煎了的,而且無端地覺得是用黃豆芽吊湯,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蕈、竹筍,用極好秋油,文火熬成。什麽時候材料湊手,我將根據想象,試做壹次文思和尚豆腐。”妳可不要笑話汪先生,確實史料記載中的不夠詳實,難以還原。

再看今日的文思豆腐的制作,從選料到刀工,再到配料、火候,都頗為講究,而且是大膽創新的結果。

選料創新。豆腐要選擇水豆腐,北方的鹵水豆腐無法切絲。文思和尚當年也沒有這麽水潤的豆腐吧。

刀法創新。以前豆腐哪有這種切法?為了切出效果,刀法裏面蘊含著算法。先將豆腐表面的壹層老皮削去,再壹刀刀地豎著切。這是切片,這片要切得薄如紙張。切完,把豆腐片順勢用刀斜著壹抹,讓其“躺”著,呈階梯狀,再切成細絲。壹塊細軟的豆腐,通常要用大片刀橫切至少88刀,豎切188刀,幾分鐘的光景,壹塊易碎的豆腐就成了幾千根豆腐絲,放在清澈的水中,根根清晰、粗細均勻、細如發絲。還必須不黏不連,不碎不斷,這考量的是刀工。

直到切完之後,用廚刀兜底壹鏟壹托,貼著水面往盆裏輕輕壹撥,然後端著盆邊微微壹晃,奇跡發生了——原來的壹塊豆腐,瞬間化成了幾千根豆腐絲。壹眼看去如羹中之銀魚,若隱若現;又如壹朵白色的絲菊,悠悠綻放,引得客人陣陣驚呼。“銀刀遊走畫面生,削得冬夏與秋春。”豆腐已是飲食之中至柔至軟之物,又用鬼斧神工切割成如絲如線之境地,整個過程容不得半點分神,不僅僅是手、眼、刀的配合,更是進入了心手合壹的禪境。

熬湯創新。高湯是淮揚菜的秘訣。鍋裏加入清雞湯,最受歡迎的是三年以上的土雞,小火慢燉,將土雞中的味道和營養全部由湯吸收。熬制以後還要提清,提清以後的雞湯就跟白開水壹樣清澈。

呈現創新。淮揚菜講究色香味形俱全,文思豆腐羹的最終呈現也很重要。湯中加入香菇絲和筍絲,勾薄薄的壹層玻璃芡,手勺在湯面輕輕旋轉,把豆腐絲分離開來,慢慢蕩漾開去,簡直就像中國水墨畫的意境壹樣。

最終的成品,只見上千條長如牙簽、如發絲幼細的豆腐絲,遊走在高湯之中,輕盈、潔白、精致。豆腐絲,香菇絲、冬筍絲加上青菜絲,幾種顏色相得益彰。吃起來,雞湯香味很濃郁,香菇的香味兒和筍絲的鮮味兒很有層次感。既爽滑柔潤,又清鮮利口,通常食客們還未回過神來,它已舒坦地抵達妳的胃裏。回味之際,讓人叫好。

那麽是誰讓文思豆腐成為淮揚菜表演藝術的當家花旦?

此人乃是揚州富春茶社廚師程發銀,素有當代文思豆腐第壹人之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思豆腐切絲的方法還很幼稚,先片片,後切絲,絲再細也有火柴棒粗。程發銀在第四次全國烹飪大賽上,憑借壹款文思豆腐羹征服天下,奪得特金獎。其實他的創新也頗具風險,比賽中率先將揚州老豆腐改成日本內酯豆腐,令人嘆為觀止。他將壹塊豆腐分三層,壹層只有壹厘米高,再壹層壹層切。豆腐絲能穿針,這壹直是揚州文思豆腐羹的傳說。

程氏切文思豆腐絲,壹氣呵成,功夫看似簡單,沒有三年五載的操練,真的難以勝任。操作之時,不僅要心細如發,還要膽大如虎。更要氣定神閑,從容不迫。觀賞之際,只見刀起刀落,運刀成風。整個過程真是行雲流水,嘆為觀止。程氏獨創的這種豆腐刀法,已經成為行業標準。這壹方法的出現,真正實現了文思豆腐的華麗轉身,使文思豆腐下得廚房,上得廳堂。

沒有文思和尚的創新,就沒有這道美味;沒有程發銀的嬗變,文思豆腐就沒有這麽美;沒有無數程發銀們的接力創新,文思豆腐就沒有這麽美妙!

創新,才是淮揚菜的靈魂,也是世界美食之都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