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定襄蒸肉是定襄北部漢族名菜。據說是獻給當地宮廷的貢品,現在是當地民間宴席的必備菜肴之壹。食材以瘦豬肉為主,輔以澱粉、植物油和各種調味品。具有肉香,多吃不膩的特點。
2.代州棉麻片
它歷史悠久,以其薄、脆、甜、味美而聞名。它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代州市著名商號如聚興瑞、興盛齋、福成齋、天興昌、聚盛齋、福生魁等,專營面粉、麻片並銷往州外,在山西享有盛譽。
3.寶德碗托盤
是山西忻州保德縣漢族傳統小吃。風味獨特,是小吃中的上品。碗托,顧名思義就是把蕎麥面做成的糊放入碗中,放入籠中蒸熟冷卻,再拉出壹個與碗形狀相似的“托”。寶德“碗盤”中使用的正宗蕎麥面,通過篩選粗黑面條,留下白細面條,稱為“上蕎麥面”。保德縣盛產蕎麥,蕎面碗托晶瑩剔透,潔白微綠,質地細膩,軟滑細膩,清香可口。
4.袁平鍋盔
這是山西漢族的傳統糕點。面點呈黃色,具有香、甜、脆、酥的特點。按有餡和無餡可分為空心鍋盔和實心鍋盔。它的形狀像壹個塊,大約三英寸長和英寸寬,它的邊緣是圓形的。沒有餡的叫空心鍋頭,有餡的還有另外壹個名字。大多數是甜餡鍋盔,最好的是梅郭城鍋盔。郭魁的糕面橙香甜甜脆脆,餡料各異,各有風味,讓人吃久了百吃不厭。
5.高粱面魚
這是忻州地區農村人用粗糧制作的壹種日常食品。近年來,壹些酒店和餐館已將其發展成為壹種風味食品,以招待國內外遊客。這是山西北部的忻州、定襄、五臺、原平、代縣等地常見的壹頓飯。主婦們把拌好的面條擠成棗子大小的丸子,從大案的兩頭同時搓,做成細如香頭的小魚,蒸熟後澆上湯。如果時間緊,來不及搓魚,就會被捏成薄薄的紅殼。要麽把它掰成碎片拌蔬菜吃,要麽把它切成條狀和雞蛋、酸菜壹起炒,同樣令人垂涎欲滴。以前村裏的孩子餓了,就拿壹個紅臉殼,倒壹點鹽和醋進去,滴壹點食用油,從旁邊掰壹塊蘸鹽和醋吃。末了,鹽醋與殼香,百姓稱之為“油鹽沾巢。”
6、河曲酸釣米
河曲人發現腌制的糯米有清熱解渴的作用,於是用心做酸湯,把米放進去,l5攝氏度以上浸泡4到8個小時,再把糯米澄清做成酸粥。河曲人把這種粥叫做酸粥。用酸湯煮至八成熟,撈出放入籠中蒸熟,稱為酸釣飯或“米米飯”。久而久之,河曲人家家戶戶的竈臺上都有壹個“酸米壇”,裏面泡著糯米。利用竈臺的溫度讓它發酵,邊吃邊撈,兒孫們舍不得放棄。河曲人在做酸粥時經常加入土豆和紅薯片,酸飯壹般就著鹵菜吃。酸米湯不僅是解渴生津的好飲料,還能解酒。這種偶然的發現並逐漸演變成普遍的飲食習慣,流傳到陜北各地乃至山西很多地方,成為千百年來山西民間飲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尤其是夏天,河曲人壹日三餐都吃它。
7.神池月餅
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漢族的特產。它在忻州乃至山西省以味美、脆、甜而聞名。它以“皮脆、味濃、軟而不膩、經久不衰”的特點贏得了山西、陜西、蒙古人民的喜愛。
神池縣是山西省的油料生產基地縣,也是著名的月餅之鄉。具有地方特色的神池月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8.砍三刀
又名油子、油布包,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是春節期間流傳於河北井陘平山、山西五臺山等地的漢族面食小吃之壹。炒的時候因為要讓香油滲透進去,所以叫“切三刀”,吃起來油乎乎的,所以也叫“油包”。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都是代代相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的飲食,五個人創造了壹種精細粗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