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實錄》中的紀錄曾經提到,在建造景福宮宮殿的時候,君王辦理公務的正殿有五間,而水剌間有四間,完全不亞於正殿的數量。由此可見,水剌間的規模和重要程度都是相當大的。但是在壹八二八到壹八三O年所繪制的《東闕圖》中,可以看出宮廷中的廚房不是只有水剌間,還有壹個標示為燒廚房的地方。
關於如何區分水剌間和燒廚房,雖然目前仍有壹些意見分歧,但是大致上可以這樣認為:在燒廚房使用火來烹飪食物,然後送到水剌間之後再呈到餐桌上。燒廚房分為內燒廚房和外燒廚房,內燒廚房是準備王室家族日常飲食的地方。
而諸如舉辦進豊呈、進爵、進宴以及受爵等大型宴會,或是在璿源殿等地舉行茶禮、祭祀或是告祀等活動時,所需要的食物則是由外燒廚房負責準備。還有壹個叫生果房的地方,除了禦膳之外,平時食用的各種粥品、甜米露、茶點、水果、糕點等都是由這裏負責制作。
雖然食物是在燒廚房裏烹調,但是親自端上禦膳桌的工作則是由內侍府與內命婦負責。內侍府的宦官管理並且監督呈到禦膳桌上的料理;被稱為「水剌間次知尚宮」的廚師尚宮則是負責制作君王禦膳桌上的菜肴。
君王和王妃享用的禦膳桌
那麽禦膳桌要在何時擺放,壹天又要呈上幾次呢?禦膳桌壹天要端上五次,除了壹大清早的「初早飯」、早餐的「朝水剌」以及晚餐的「夕水剌」之外,中午呈上的點心叫做「晝茶小盤果」或是「午膳」,深夜裏準備的點心則是叫做「夜茶小盤果」或是「夜餐」。
壹大清早會端上粥或米湯等初早飯,過了十點之後就會準備朝水剌。午膳的晝茶小盤果會準備茶點,下午五點左右就會提早將晚膳的夕水剌先端上來。然後深夜裏則是呈上名為夜茶小盤果的宵夜,餐點的內容通常是八寶飯(藥食)、甜米露或是面點類的食物。
但是像英祖壹樣力行節約儉樸的君王,在幹旱的時候不僅減少了菜肴的數量,平時也沒有按照規矩準備五次禦膳桌,而是減少到只有三次而已。
端上禦膳桌的食物是以十二種菜肴為基準。為了伺候君王用膳,擺放了基本菜肴的大圓盤桌、被稱為挾盤的小圓盤桌以及冊床盤(方桌)都會壹起端出來。敬獻給君王的米飯有兩種,「白飯」指的是白米飯,「紅飯」則是加入紅豆做成的米飯;湯也有兩種,有被稱為「藿湯」的海帶湯,另外壹種則是牛骨湯。
當然大圓盤桌上的食物擺放方式也都有制式的規定。前排左側放的是米飯,右邊是湯,然後旁邊再放兩套銀制的匙筷。後排放吐魚刺或骨頭的吐具(吐口),還有清醬、醋醬、醋辣椒醬、魚露以及芥末醬等各種醬料。
大圓盤桌的中央擺放著燒烤、白切肉片(片肉)、魚蝦醬、蔬菜以及醬菜等食物。中央往下壹排放了幹貨菜肴、燉菜、煎油魚和蔬菜等,最後壹排則是擺放了當時被稱為「沈菜」的各種泡菜、水蘿蔔泡菜以及醬汁泡菜等。
被稱為挾盤的小圓盤桌擺放著火鍋、紅豆飯,壹套銀制匙筷、西式湯匙以及象牙湯匙。後排放了屬於風味飲食的生拌牛肉(肉膾)的水蒸蛋(水卵),另外還有三個銀碗。最後壹排用可以加熱的器具盛裝鍋巴水和茶,以及三個瓷碗。
冊床盤(方桌)上的前排左起放置了牛骨湯、燉物以及燒烤,後排則是放了火鍋、辣椒醬燉菜以及魚露燉菜等菜肴。
在如此精心擺設的各式餐桌前,尚宮們會隨侍在側,侍候君王用膳。特別是坐在冊床盤(方桌)前的水剌尚宮,會把銀制的火鍋放到點燃炭火的風爐上,將火鍋煮熟之後,以即席料理的方式呈到君王的面前。
還有我們熟知的氣味尚宮,她會坐在小圓盤桌前方,專門負責檢查食物的好壞,並且確認是否有毒,壹般都會由從小服侍君王或王後的人來負責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