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對春節儀式感的追求,乾隆也不例外。
清朝自康熙以來,每年臘月,皇帝親筆題寫“福”、“壽”二字,頒給後妃、侍從、朝臣,以示恩寵。乾隆大師寫了“福”字
乾隆年間,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的時候,每當祭竈竈的時候,乾隆爺都要親自表演壹個特殊的儀式——在炕上敲鼓擊掌唱歌。
據清、瑤《竹葉亭雜記》記載:“坤寧宮每年祭竈,炕上設鼓。後進先出。高廟到了,坐在炕上敲著鼓板唱《訪賢》。”皇後在此,高廟是幹龍主,幹龍主在炕上唱的大概是鼓書。想象這幅畫面,我真想對著甘龍大師翻白眼!
下壹個重要的節日是除夕。清宮雖然不看春晚,但是有壹頓極其豪華的家宴。然而,沒有好的盛宴,也是壹場盛宴。對於參加家宴的人來說,坐在那裏擺個姿勢是好的,但不能真的吃吃喝喝。
而皇帝進了飯、酒、茶,還要給酒席磕頭。換句話說,不僅是酒席不舒服,吃飯的人也不舒服。試想壹下,剛吃了壹口飯,乾隆大師就趕緊跪下了,他回答說:“站起來。”他喝了口茶,又跪了下來。他補充說“沒有儀式”。有這樣的繁文縟節還能吃得好,真奇怪。
同時,宴會開始和結束時將演奏中國和邵音樂。中和少樂是清代音樂體系中的最高標準,重大節日慶典都會演奏,尤其是過年!(網上可以找到音頻,不是特別喜慶。)
婚禮全圖集中的中和少樂樂隊
中和哨樂樂器,樓旭攝
除夕夜,除了正式的家庭聚餐,還有壹個令人期待的餃子。餃子是壹種素食餡料,在清朝早期就被提倡。壹方面是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打了壹輩子仗,殺了無數人,努爾哈赤向天發誓,每年除夕只吃素餡餃子。另壹方面,皇帝信佛,皇帝吃的餃子是和敬佛的餃子壹起煮的。所以,餃子不要用肉餡。
素餡餃子的餡料以幹菜為主,有長壽菜、黃花菜、木耳、香菇、筍絲、面筋等。但中後期開始有皇帝吃肉,如光緒皇帝在《清宮食檔》中記載:“光緒十壹年,養心殿煮餃子爺爺萬歲。第壹次吃十二壽豬肉餡。第二次加了十二個豬肉菠菜餡。”
乾隆皇帝非常重視餃子的這壹餐。他曾在弘德堂舉行“烹祝儀式”。這個“寶”就是餃子。按照儀式,乾隆大人吃餃子需要四碟調料,醬小菜、南方小菜、姜汁、醋。餃子分兩碗,壹碗裝六個素餃子,另壹碗裝兩個銅錢,以確保乾隆爺來年好運。
年夜飯包餃子,也要把握好煮餃子的時機恰到好處。壹般皇帝登上幹青宮的臺階,禦廚就開始煮餃子,而皇帝穩穩地坐在幹青宮左側昭仁殿的東艙,餃子剛剛煮好。不要小看這種簡單的烹飪,這是經過多年訓練的。
官方規定,從臘月末到正月,皇帝每跨過壹道門檻,隨侍太監就要放壹根鞭子。長此以往,禦廚可以根據鞭炮聲判斷煮餃子的時間。
但是現在是餃子的除夕,卻已經是大年初壹了。據《清史》記載,“元旦時,人高興,便壹同離去,如吃扁食而成名,取幼交之意。”
“子”意為“子時”,即23:00至1: 00,與“焦”諧音。吃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意味著“大團圓”。所以,餃子是除夕包的,真正吃起來已經是正月初壹了。
在童年,除了吃餃子,還有壹個重要的儀式叫“大年初壹寫字”。清朝時,春節叫元旦,“大年初壹寫”也叫“開窗寫”。
在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東暖閣裏,曾有壹塊“亮窗”匾,墻上掛著甘龍大師的禦書。每年這裏都會舉行“開筆明窗”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