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思考是妳自己的嗎?

思考是妳自己的嗎?

我還沒有找到讓我滿意的思考的定義,我自己總結壹下。記得有壹個觀點認為,思維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沒有語言的前提就不可能產生思維。在我看來,會有沒有語言的思考,可能會比較混亂,難以表達,但還是會有。這涉及到壹個命題。不能溝通的思考算不算思考?我覺得也算,雖然不壹定能理解。我更喜歡這樣的觀點:沒有適當的大腦,就沒有思考。我認為思考是大腦的活動。至於這個活動是什麽,可能是壹個想法,壹個畫面,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也可以用現有的表達方式來描述,但我仍然認為,即使不能描述,也是在思考。綜上所述,應該是妳在頭腦中的反映,也就是思維。它是現實世界的投影,是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概括。有些可以用語言或文字表達,有些可以用圖片或音樂表達。當然也有很多是現有的呈現方式無法表達的。

知道思維是現實世界的投影和概括,那麽所有的思維都是來自現實世界嗎?我理解是的,但還是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來自自己的感受;另壹種是來自其他個體的思維表達。換句話說,壹個來自自己的經歷,壹個來自別人的經歷。我自己的經歷很好理解,親身經歷的事情和別人的經歷來源豐富,比如通過書本直接傳授和記錄在非當前環境下的知識等等。

先說說我自己的經歷。有句話說得好,走萬裏路不如讀萬卷書。我明白這次萬裏路之行是為了增加自己的閱歷。先不說萬裏路的驗證功能,只說壹方面是有見識的。這些經驗都是來自親身經歷,紙上談兵感覺很淺,不知道怎麽做。親身體驗是壹種身體感受,是身體與外界交流的結果。這種感覺在身體和外界之間流動,可能有兩種趨勢。首先是用文字和詞語去思考、描述和定義這種感覺,使它能夠與人交流,使別人理解它成為可能。我們看過的很多古詩,比如三千尺,都懷疑是銀河九天落日。比如第二天荷葉無限綠,荷花在陽光下反射顏色不壹樣。這些詩準確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也描述了作者當時的心情。但是,值得註意的是,如果我們只從字面上理解,我們會覺得被困在詩中。如果能把詩的畫面呈現在腦海裏,加上時空的變化,那種感覺就是超越了詩,成為了自己的東西。二是通過身體,把記憶留在無意識裏。只有再次出現類似的環境,才會出現類似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觸景生情,思人之感。這種不經過大腦思考的感覺或情緒,是妳的身體對周圍環境或周圍關系(因為包括人)的真實反應。也許有時候,妳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所謂的真實感受不壹致,甚至相反。理智(思維)告訴我們,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去判斷,然後行動,但我建議關註妳的感受,那可能才是真實的自己。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分為本我、超我和自我。我們真正表現出來的狀態是自我,是本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本能行事)和超我(完全按照社會規範的期待行事)之間的平衡點。根據周圍環境的不同,自我會在本我和超我之後不斷搖擺。真實的自己可能不被社會規範所容忍,但妳得接受自己。

親身經歷,雖然感覺是真實的,但這種感覺只是自己對當前環境的感受。這種感覺很有限。壹般情況下,盡量不要耽誤給別人申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妳媽覺得妳冷,讓妳穿秋褲。這就印證了那句話,誰知道誰冷,但是妳覺得冷和別人覺得冷是不壹樣的,這種感覺也要根據個人體質和見識來決定。自我經驗總結,引申到別人身上,可能會連累到別人。如果孩子的父母采用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會對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行動自由產生負面影響,讓孩子忽視自己的感受,或者過著與自己感受不符的生活。這種壓抑可能會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會導致自卑。如果這種自我體驗延伸到有自己力量的人身上,如果對方有回避型人格,也就是從小受父母延伸影響的人,可能會順利壹些,因為雙方都處於相對熟悉的位置,如果對方是壹個對思想獨立和行動自由有強烈熱情的人,那麽他可能會遇到激烈的反抗,因為他有足夠的力量,所以不必因為害怕後果而委屈自己。這種感覺的表達,盡可能不用引申,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經歷就行,不能強迫別人接受。這也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從別人那裏說說經驗吧。別人能想到的經歷只有兩種,壹種是現在,壹種是歷史(不確定有沒有未來)。目前的經驗基本可以通過相互交流獲得。還有歷史經驗,只能通過書本獲得。這類書中包含的壹些內容是不可能通過親身經歷去體會的,因為妳能親身經歷的,只能是現在存在的(隨著科技的發展,VR技術可能會讓妳沈浸在歷史的需要中),而書(書,作為2000年左右唯壹的交流媒介,應該記錄了很多經歷。事實上,最近二十年的知識爆炸更準確地說是信息激增。並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識)記錄的內容可能會讓妳在2000多年的時間裏,光是參觀就能來回穿梭,了解每個時間段的人、事、景等等(記錄)。除了知識的沈積量,這種特殊的知識也是書中比較特殊的記錄。

因為思維的來源可能是個人的經驗,也可能是別人的經驗,這讓我思考思維到底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親身經歷的感受,自己歸納形成的思維,完全是自己的嗎?我只能說感覺是妳自己的,妳用來歸納總結的思維方式可能是別人教的,也可能是妳自己根據周圍環境或者社會傳統形成的壹種思維方式。這是妳自己的,但很難說不受別人影響。壹旦受了別人的影響,就很難說思維是自己的了。我昨天看了《偉大復興的開端》,裏面有壹座橋。陳獨秀、李大釗在北大與辜鴻銘先生的壹場辯論中提到,向日本、歐美、俄國學習是好的,只要適合我國。有點無視黑貓白貓的感覺。總的來說,辜鴻銘先生說,制度是各國多年文化的沈澱。這是我們自己的,但是這種自己的適合我們嗎?如果不能遇到具體的問題,在這裏思考答案真的有意義嗎?

思維的交流壹般是通過語言、文字,或者把遇到的具體畫面轉化成妳能理解的語言、文字,最終是要加工成妳自己的思維能理解的符號信號。文字傳播最大的好處就是容易傳播。身體的感受,除了被描述為文字,還可以通過表情、語氣、情緒等其他方式傳播。,但也要求接受者的感受能力達到相應的水平。對了,有人給交流方式打分了。最好的溝通方式是面對面(視頻),其次是電話(語音)和文字(郵件或微信等)。).因為語氣和表情往往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可能只有30%的信息是通過文字傳達的,另外70%要靠語氣和表情等非文字內容。即使我們是用語言面對面交流,當妳全神貫註於對方的時候,妳會變得與對方感同身受,妳會感受到她的感受,就好像妳與他融為壹體,妳會體驗到除了語言之外更深層次的感受。如果不提醒對話者,那可能是壹種他自己也未必意識到的深層表達。比如我聽過壹個故事,有人描述了壹件很悲傷的事情,但是聽者聽著聽著就有壹種幸福感。後來和敘述者交流時,他也承認自己內心處於壹種很幸福的狀態。

思維可以交流。這就是思維連接的方式。用思維控制別人似乎是壹件很科幻的事情,但是歷史上有很多具體的案例清楚地表明了這種現象——人的思維是被控制的。換句話說,當時的思維不是自己的。尤其是ZJ最能體現這壹點。什麽是ZJ?按照百科全書的解釋,ZJ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歷史階段出現的文化現象,屬於壹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從根本上說,ZJ是壹種文化現象。當然,也不能說所有的文化現象都是ZJ的,但其他非ZJ文化現象也可以用壹個具體的來代替。這不是壹個本質問題。更大膽地問問自己,很多被歷史經驗證明的優秀傳統真的是我自己的嗎,作為我的人生準則、行為指南和心中堅不可摧的信念?是的,壹部分是。是哪壹部分?是我自己的思考,經過親身經歷的檢驗,證明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可行的。有壹句話,其實已經被很多人認可了,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在今天的題目中,可以調整為身體經驗是檢驗思維的唯壹標準。思維是對身體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可以用窮舉法驗證,因為即使只有壹個身體經驗不符合自己的思維,也是可以反思和糾正的。什麽是物理連接?我目前能理解的就是上面說的感同身受。方法是集中註意力,理解對方的情緒、表情和感受,達到情感的融合。這是我對物理連接的理解。

再來說說什麽是讀心術。有人說,壹個人的過去和未來,可以通過他的臉得知。壹開始我也不相信這個,但是隨著知識的更新,我覺得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時候覺得壹個人的經歷就像壹張紙貼在臉上壹樣明顯。我以前覺得很神秘,但是我早就判斷(或者被別人判斷)這已經成為迷信,所以我不再相信了。隨著知識和技能的不斷更新,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表情、動作、情緒等來了解這個人的性格和相應的經歷。有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但其實決定命運的主要是選擇,性格決定了妳在每個時間段的選擇或機會。當妳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時,妳應該能推斷出妳的過去和未來。既然性格決定命運,那麽性格改變後命運會隨之改變嗎?有句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不確定我能不能改變我的性格。我可以說說改變性格的步驟,或者只是其中的壹部分。首先,如果妳想改變自己的性格,妳必須清楚自己的性格。意識到自己,站在自己之外,看看自己是什麽樣子。我感覺這不是站在自己對面,就像壹面鏡子,而是站在自己旁邊,從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可能更客觀。這只是我的感覺,不是思考的結果,或許可以作為參考。在意識到自己之後,用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去理解自己的性格導致的行為。如果妳沒有感到不舒服,說明這個人格才是真正的妳。

高情商和低情商怎麽辦?

高情商是指當人處於二元關系或三元關系時,表現得讓各方都不尷尬。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和別人的完全不同),不讓人覺得尷尬。和情商高的人相處,會讓別人覺得很舒服。這種舒服不是壹味的退縮和包容,而是在邊界清晰的情況下,讓各方都感到舒服。情商的高低和思維有關系嗎?我覺得可以,但還是有壹個前提,就是我們能感同身受別人的感受。有了這個前提之後,就輪到我們按照自己或者別人的經驗去思考和行動,讓別人感到舒服了。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別人的感受,就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再高的智商,再快的思維,也不壹定能觸及到內心深處的東西,會讓別人覺得不舒服。可以說,身體上的聯系,也就是共情,是高情商的必要條件。其實可以這麽想。情商高或情商低只是對某種現象或關系的描述。最根本的是關系能不能搞好。這才是我們要註意的要點,而不是事後以批評家的身份來評判妳的情商是否無用。當別人說妳情商低的時候,他的意思應該是妳的壹些行為讓別人覺得不開心。這種不愉快不是因為妳拒絕或者抗拒這種行為,而是因為妳沒有換位思考對方的感受。說了這麽多,我覺得做人很簡單,就是在實現自己目標的同時照顧別人的感受。有這麽簡單嗎?沒錯,步驟就是這麽簡單,但就像同樣的食材(問題),同樣的菜譜(加工方法),但不同的人做出來的菜(結果)卻不壹樣。我不知道需要什麽來彌補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差距。我現在所知道的,就是通過我不變的時間,去接近我想要的狀態。也許每個人走的路不壹樣,但目標是壹樣的。雖然可能達不到同樣的高度,但依然可以向往,但也可以多幫助別人,讓自己少壹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