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的由來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陰陽半也。所以日夜忽冷忽熱。”壹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此時太陽的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歷書中記載“鬥指春分,約為星期日,南北半球晝夜平分,亦為春之半,故名春分。”春分通常是指太陽視黃經在0°的時刻,在每年農歷2月15日左右(公歷約為3月19 ~22)。
春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
春分在古代也被稱為“日中”、“晝夜分”、“仲春月”。《黎明詩易》說:“分割線,黃赤之交,太陽到此為止,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第壹,是指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第二,在古代,立春到長夏就是春天,春分正好在春天的三個月之中,春天平分秋色。
關於春分的起源有兩種理論。壹個是立春到長夏是古代的春天,春分在春天三個月的中間,平分了春天。如《二十四節氣》中記載:“二月半分,為九十日之半,故稱之為分。秋天是同義詞。”註重天人感應的董仲舒在《春秋》上半部說:“春分,陰陽半相,故晝夜既寒又夏。”壹年中晝夜基本相等,另壹天是秋分。而且,從這壹天開始,白天比黑夜長~
春分也是壹個節日和儀式慶祝。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禮記:“祭壇。”孔《英達疏》:“又叫春分”。清代潘榮弼寫《景帝歲時紀勝》:“春分秋分為國之禮,士不可拜。
春分的傳統美食
1,吃春菜
在過去,四溢有壹個未被打破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壹種野生莧菜,村民稱之為“春蒿”。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春菜了。在野外搜索時,往往是綠瘦的,大約壹個手掌的長度。采摘下來的春菜,壹般在家裏和魚片壹起熬制,稱為“春湯”。有句順口溜說:“春湯臟,洗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慢慢地,這成了壹種習俗。從壹年的春天開始,人們仍然在家裏祈求平安和健康。
2.小紅蘿蔔
吃蘿蔔不僅能上下通氣,還能起到祛除疾病、緩解春困的作用。春季養生保健的各種蔬菜中,蘿蔔的效果最好。白蘿蔔有清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蘿蔔趨向清熱生津,熟蘿蔔趨向行氣消食。可用於預防痰多咳嗽、咽痛、厭食、腹脹、便秘等癥狀。
3.太陽蛋糕
太陽餅不僅是春分的貢品,也是時令食品,寓意“太陽高”。太陽餅,循序漸進。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那天,要拜太陽神,“請”吃太陽餅。不僅“太陽餅”寓意美好,糯米和餡料的設置也符合春季“存酸增甜”的養生理念。
4.四處滾動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為了避邪祈福,春分要吃驢打滾。驢打滾的起源非同壹般,其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線、黃豆、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綠肉絲、瓜子,足以滿足《營養膳食指南》中對食材多樣化的要求。其制作分為制坯、填充、成型三個過程。“滾雪球驢”外層裹著豆面,色澤金黃,甜中帶豆味,松軟獨特,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
春分節氣養生
給胃放個假
人的腸胃也需要休息。飯是在胃裏吃的,除了胃,人體的很多器官都要為之忙碌,甚至大腦也要退讓三分。第壹,要保證氣血滿足胃的需要。這就是吃東西後大腦會昏昏欲睡的原因。
如果我們能每周給腸胃壹個休息日,就能有效的幫助我們排出體內堆積的毒素。周末只吃早晚兩餐,或者用粥、水果、蜂蜜水代替壹餐,減輕腸胃負荷。
多吃時令菜。
在2000多年的時間裏,孔子不時地教導我們不要吃東西,意思是這個時候不要吃食物。時令菜也是運氣菜。我們吃食物,壹要講究“氣”,二要講究“味”。因為我們吃的很多食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這些藥物和食物,只有使用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春季時令菜有滋陰壯陽的韭菜;豆芽、生菜、洋蔥、豆芽、蒜苗;養肝潤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李子、杏子、李子、桑葚、櫻桃等。
養肝排毒
春宜在肝,夏宜在心,長夏宜在脾,秋宜在肺,冬宜在腎,所以春季應以養肝為主。春季養肝的目的是協調肝臟的陰陽平衡。在中醫中,甜食可以滋補脾胃,大棗、山藥都是不錯的選擇。
酒精傷肝傷腸,春季不宜飲酒。菊花茶、金銀花甚至白開水都是春天最好的飲品。
春玲健康食品信息
法國人餐桌上總有酒,廣東人飯前飯後總有湯。湯的甜味和養生功效是眾所周知的。《真功夫》最近推出了“鮮潤四寶湯”。從藥膳養生的角度來說,用銀耳、黃豆、豬後腿肉、雞爪四種材料熬制的湯,才是貨真價實,能喝出“家常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