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了解壹下紅燒肉用的原料是什麽,有什麽特點。
先說主料五花肉。五花肉是由幾層瘦肉和肥肉組成的紅白相間的五花肉,通常帶豬皮。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五花肉是由表皮、脂肪層和肌肉組成的。表皮,也就是豬皮,主要由85%左右的膠原蛋白組成,其次是彈性蛋白。豬皮可以用來生產明膠。脂肪層幾乎全是脂肪細胞,還含有壹些人體需要的卵磷脂和膽固醇。肌肉是由肌肉組織構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但和豬皮的蛋白質成分有些不同。
其他原料包括白糖或冰糖、蔥、姜、蒜、八角、茴香等調料。這些原料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肉的風味,去除肉的腥味。
有了原料,紅燒肉的香味是怎麽來的?
生肉本來就沒什麽香味(當然這只是對人類而言。對於食肉動物來說,生肉是很香的,只有加熱了才會香。這是因為在加熱過程中,肉的各種成分發生了壹系列復雜的變化,產生了壹些揮發性風味物質。在加熱的過程中,瘦肉組織賦予肉以風味,脂肪組織賦予肉以獨特的風味。各種肉如果去脂,肉的味道都差不多,沒有大的區別。所以做菜的時候如果沒有瘦肉,或者瘦肉太少,都不會很香。
目前,肉類中揮發性成分約有1000種,主要包括N-S-O-雜環化合物和其他含硫成分,包括呋喃、吡咯、噻吩、咪唑、吡啶和環狀硫化乙烯等低分子量前體。吡嗪是主要揮發性物質。這些物質的前體主要是水溶性糖和含氨基酸的化合物,以及磷脂、甘油三酯等脂類。糖、氨基酸和脂類通過降解產生肉味。同時,核糖核苷酸、核糖-5’-磷酸和甲基呋喃醇酮也通過硫化氫反應產生肉味。
說到這些復雜的變化,不得不提壹個非常經典的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法國化學家L.C .美拉德在1912中提出的美拉德反應,又稱“非酶褐變反應”,幾乎存在於各種食品加工中。這種非酶褐變是羰基化合物(還原糖如葡萄糖和木糖)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反應。由於過程復雜,最終產物是棕色甚至黑色的大分子物質類黑精或類黑質,所以又叫羰基胺反應。常見的東西,比如面包皮的金黃色,紅燒肉的棕色和濃郁的香味,油炸食品的紅棕色,很大程度上都是美拉德反應的結果。
煮紅燒肉時,瘦肉、脂肪、糖都符合美拉德反應的條件。經過美拉德反應,紅燒肉有其獨特的風味。但是問題又來了。既然上面說的方法都能產生美拉德反應,那麽哪種更香呢?要看哪種途徑引起的美拉德反應越來越多。
影響美拉德反應的因素包括:
1,糖氨基結構。還原糖是美拉德反應的主要物質。五碳糖的褐變率是六碳糖的10倍。還原性單糖中,五碳糖的褐變率為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和己糖是: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還原二糖分子量大,反應速度慢。羰基化合物中,α-乙烯醛褐變最慢,α-二糖化合物次之,酮類最慢。胺比氨基酸褐變更快。在氨基酸中,堿性氨基酸比蛋白質慢。因此,肉的質量和添加的糖決定了美拉德反應的速度。
2.溫度。在20 ~ 25℃的氧化條件下,可以發生美拉德反應。壹般每相差10℃,反應速度相差3 ~ 5倍。30℃以上速度加快。當溫度高於80℃時,反應速率受溫度和氧氣的影響很小。通常加工食品的溫度高於80℃,如燉肉的溫度約為100℃,烤面包的溫度約為150-250℃。高溫有助於美拉德反應。可以推測,炒比煮更容易發生反應。
3.濕氣。水分含量在10% ~ 15%時,容易發生反應,很難出現完全幹的食物。可見不要炒太多,炒幹了也不是好事。
4.pH值。也就是ph,當pH值在3以上時,反應隨著pH值的升高而加快。當pH大於7時,由於反應速度快,難以控制,風味也較差。pH值與使用的水和添加的調味料有關,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麽有些地方的水做的食物比其他地方的味道好。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壹個結論,炒的方法比水抄的方法好,但是炒的過程要短,不要太幹。
先加鹽還是後加鹽?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鹽的作用是什麽。鹽(NaCl)是烹飪的必備調料,但它不僅僅是壹種調料,還能維持滲透壓的平衡和人體其他生理需求。什麽是滲透壓?水通過半透膜從高水勢系統向低水勢系統移動的現象稱為滲透。滲透壓是發生滲透作用的水勢差。滲透壓越大,滲透越快。做紅燒肉的時候,鹽的作用之壹就是調節滲透壓。
紅燒肉熟了,湯的水勢和肉細胞內的水勢形成了水勢差,就會發生滲透。要麽湯裏的水進入細胞,要麽細胞裏的水出來進入湯裏(水勢平衡也是可以的)。如果壹開始不放鹽,肉細胞滲透壓較高,水分子會自動進入肉細胞。水分太多的時候,細胞膜會在承受不了的時候爆裂。當細胞破裂時,內容物被釋放出來,肉的味道更濃。所以壹般都是先不放鹽,最後再放鹽,這樣肉的原味就出來了,湯也更鮮。如果壹開始就放鹽,湯裏的滲透壓會更高,肉細胞會產生水,但只會產生水,其他成分會留在肉裏。這樣容易導致肉柴燒,口感和味道都不好。
看來最後加鹽比較好。其實也不壹定是真的。紅燒肉不比湯好。做湯的關鍵是湯的鮮,紅燒肉吃肉。所以肉壹定要調味,也就是說NaCl壹定要進入肉中才能香。好像應該先放鹽,但是鹽細胞容易先出來。我該怎麽辦?有的地方做飯前用水,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用水焯水其實是破壞了肉細胞,細胞被破壞了,再煮的時候更容易入味。另外,如果壹開始就放鹽,可以抑制殘留的肉細胞破裂,保持肉的口感——雖然水分子會跑出來。
總的來說,做紅燒肉最好是中間加鹽,也就是先對肉進行初步處理,再加鹽。處理肉有兩種方法:油炸和焯燙。這兩種方法都能做出美味的紅燒肉。水焯可以使外部細胞破裂,有助於提味;油炸有助於啟動美拉德反應,在外部形成保護層,防止內部水分流失,使肉質更加鮮嫩。所以,好吃的關鍵其實是溫度。油炸時間不宜過長,焯水時間不宜過短。另外,鹽的量也很關鍵。達到適當的滲透壓,既能入味,又能保護肉細胞的原味。紅燒肉好吃還跟水質和調料有關。總之,做壹道好吃的紅燒肉並不容易,需要經驗和技巧。
希望本文能為喜歡美食的朋友提供壹個科學的參考。有興趣的話,不妨自己嘗試壹下,比較壹下哪種方法更好吃。
附上食譜給在這裏流口水的朋友。
經典紅燒肉做法:
1,將五花肉洗凈(瘦肉和肥肉分層,最好帶皮)切成方塊,2厘米見方。
2、鍋中放油(多),加熱後加入壹勺糖(白糖、冰糖均可)(多),翻炒至糊狀(俗稱焦糖。這個時候鍋裏應該有煙,不要怕。或者放入沸水中焯5分鐘取出,去腥去沫!(秘方:最好加點白酒!)。
3.倒入剁碎的肉和調料(厚厚的姜片,蒜瓣(別弄碎了),桂皮,幹辣椒,八角和陳皮(不是陳皮),翻炒三分鐘,然後肉變成暗紅色。
4.加入適量鹽、壹勺醬油、1/5勺醋、半勺糖、兩勺料酒、半勺雞精、清湯(冷水也可以)至肉淹沒3 mm,大火煮沸(開始有香味)。
5.倒入燉鍋,小火燉1.5小時。此時,湯汁要小而粘稠(如果湯汁太多,可以大火收湯,但要袖手旁觀和觀看),加入青椒(不是很肥的燈籠椒),加入壹些香菜,然後嘗壹下鹹味,小火燉3分鐘。
綜上所述,紅燒肉是我的最愛。如果做的好吃,真的可以稱之為紅燒肉。壹般餐館的味道都不錯,喜歡吃肉的朋友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