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熱量低,每100克90卡,而同樣量的大米或面粉達到350卡。它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很容易被血液同化,既能抵抗饑餓,又不傷胃。
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我國馬鈴薯主產區為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東北。其中西南山區種植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塊莖用於無性繁殖時,種薯在5 ~ 8℃的土壤溫度下都能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 ~ 20℃。植物莖葉生長開花的適宜溫度為16 ~ 22℃。夜間塊莖形成最適宜溫度為10 ~ 13℃(土壤溫度為16 ~ 18℃),高於20℃時形成緩慢。當溫度降到-2℃時,就會被凍壞。
開花結薯期是整個生育期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在幹旱情況下,每畝灌溉15 ~ 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壹般在畝產1330 ~ 1650公斤的條件下,馬鈴薯吸收氮約6.65 ~ 11.65公斤,磷酸2.8 ~ 3.3公斤,氧化鉀9.3 ~ 15.3公斤。馬鈴薯雖然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有機質豐富的黑土(pH 5.5 ~ 6.0)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不應少於4000株。
專家提醒:吃土豆壹定要削皮。
土豆、紅薯、芋頭等薯類食物營養豐富。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的含量都比蘋果高很多,鈣、磷、鎂、鉀的含量也很高,尤其是鉀的含量,可以說是排在蔬菜之首。土豆中含有大量的優質纖維素,可以防止便秘,預防癌癥。那麽,怎麽吃土豆才能吃好呢?
首先要保證數量,每天吃薯類食物(土豆、紅薯、芋頭)應該在80克左右。其次,葷素搭配好。只要結合的好,就能享受美食,達到保持苗條的目的。吃土豆時,主食的攝入量也要相應減少,可以按照土豆與主食的比例3 ∶ 1 ~ 4 ∶ 1來控制。如果每天吃80克左右的土豆類食物,可能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
對於快餐中的很多土豆泥、薯條,在加工過程中被氧化,破壞了大量的維生素C,營養成分大大降低。對於薯條來說,容易增加脂肪的攝入,很難判斷薯條的油是否新鮮。另外,反復高溫加熱會產生聚合物,比如有毒的環狀單體,是致癌物質,盡量少吃。
營養學家指出,吃土豆不需要擔心多余的脂肪,因為它只含有0.1%的脂肪,是所有饑餓食物中最少的。每天多吃土豆,可以減少脂肪的攝入,逐漸代謝掉多余的脂肪。
但值得註意的是,土豆尤其是馬鈴薯中含有壹種叫做生物堿的有毒物質,大量攝入會引起中毒、惡心、腹瀉等反應。這種有毒化合物通常集中在土豆皮中,所以吃的時候壹定要去皮,尤其是剝青皮的時候。另外,帶芽的土豆毒性更大。吃的時候壹定要把芽和根挖出來,泡在清水裏。燉煮要上火。
另外,如果孕婦經常吃生物堿含量高的土豆,在體內積累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當然,人與人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並不是每個人吃了土豆都會出現異常。但孕婦最好不要吃或少吃土豆,尤其是儲存和發芽時間較長的土豆,對於懷孕初期的女性尤為重要。
備註:NBA有壹個眾所周知的巨星,也叫土豆。他就是韋伯,在斯伯特·韋伯被稱為“土豆”,身高1.70米。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扣籃。土豆韋伯是1986全明星扣籃大賽冠軍。當時他只有1.70米,能夠奪冠。結果壹鳴驚人!
在臺灣省的中文裏,“馬鈴薯”實際上是“花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