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打雷不下雨,地上沒媒體結不了婚。”土家族人把月亮當成媒人,當成給人牽線搭橋、撮合婚姻、成年後很漂亮的“老人”。中秋節是“老人”的生日,也是壹個“月光生日”,所以它被稱為“子巴”和“拜月的生日”。
土家族青年男女談戀愛後,姑娘會送給心上人壹條手繡的“繡帶”、“花鞋墊”來傳達感情,還會用白色素綢繡壹幅“鴛鴦戲水”作為定情信物。居住在七爻山腳下黃水、冷水、官田、鐘毅、沙市、湖鎮等土家山村的土家族人,在新谷豐收後,中秋節這天,丈母娘壹家興高采烈地請女婿壹家用新出的糯米“吃飯”,請女婿壹家“嘗新東西”,品嘗當年豐收的喜悅。
更有意思的是,未婚女婿回家,姑娘會親切地送給心上人壹個又圓又大的“大巴贊”。糍粑象征著姑娘對愛情的忠誠,不像糍粑那樣與心上人分離,像糍粑那樣團團圓圓。姑娘在年糕上染了五顏六色的菜紅,還寫了壹些很美的句子,比如“花好月圓”、“夫妻百年”、“調琴永遠”、“情侶壹起唱”。受過教育的女孩在上面寫詩,畫彩色的鳳凰喜鵲圖,更有詩意。
中秋之夜,秋高氣爽,桂香滿月色如水。土家族人在山寨吊腳樓前的院壩裏支起香案,擺上月餅、糍粑、花生、桂花酒等供品,祭拜月神“拜月”,祈求五谷豐登、家庭幸福、無災無難。祈禱有情人終成眷屬。然後喝酒,吃月餅,在院壩吃“觀月”。
土家族青年男女賞月後,趁著夜深人靜,在菜園裏“偷瓜”,瓜主人發現了也不能吼他們。偷來的南瓜被悄悄地送到壹對結婚很久卻沒有孩子的夫婦的家裏,放在床上。壹個人哭得像個嬰兒,另壹個人說四八句吉祥話,祝願瓜主人來年生兒育女。這個習俗叫“送童子”,意思是“破瓜得子”。如果瓜主人來年生了孩子,就會設宴邀請瓜主人和瓜農,作為獎勵。
“偷瓜”送“男孩”的習俗及其神奇傳說。相傳在古土家族山村,有壹對500多歲的夫婦,無子無女,卻積德壹生。有壹年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娘娘皇帝路過土家山村,聽到老人們善良善良的贊美後,把自己的壹個孩子留在瓜棚裏,命鄉親們送給老人們。於是村民們悄悄地把形狀像洋娃娃的南瓜送到了老人的床邊。老人睡覺的時候,南瓜破了,突然南瓜裏跳出壹個活潑可愛的小寶寶。老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後來幸福地度過了晚年。“破瓜得子”後,沿襲了成為當事人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