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流行性腦膜炎的治療

流行性腦膜炎的治療

流行性腦膜炎

流行性腦膜炎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當健康兒童吸入帶有細菌的粉塵時,病原體首先侵入呼吸道黏膜,表現出發熱、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癥狀,與壹般感冒不易區分。有些孩子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間得到控制。如果不能控制,細菌就會進入血液循環,形成菌血癥。此時表現為高熱、惡心、嘔吐,皮膚有瘀點、瘀斑,主要分布在肩、肘、臀等容易被壓迫的部位。病原菌最終可侵入腦膜,發展為腦膜炎,導致腦膜刺激征和顱內壓增高,如煩躁不安或嗜睡、抽搐、頭痛加重、頻繁嘔吐和持續高熱。嬰兒表現為拒絕吃奶,瞪著眼睛,大聲尖叫,前囟飽滿,腦膜刺激征。由於腎上腺皮質出血,暴發性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可出現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癥狀,如嚴重休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搏不可察覺、血壓下降或不可察覺、心率加快、心音遲鈍和昏迷。如果早期發現和治療,這種疾病的治愈率很高。壹般死亡多為爆發性,短時間內死於嚴重休克或腦疝。

普通孩子如果前期治療得當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嬰兒期的癥狀往往不典型,診斷困難。如果延誤治療,即使活下來,也很容易有後遺癥。流行性腦膜炎的常見並發癥是關節炎、硬膜下積液或膿胸。後遺癥包括耳聾、失明、肢體癱瘓、智力和精神改變、腦積水等。應采取綜合措施預防流腦,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在流行季節(2-4月)和地區,要警惕流腦的發生,千萬不要當成感冒來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或皮膚有出血點的密切接觸者,應按本病治療。在疫區,應對接觸者進行藥物預防,復方磺胺甲惡唑,每日每公斤體重50毫克,可口服兩次。目前部分地區使用的A群流腦多糖疫苗對該病有壹定的預防作用。

流行病學

該病流行或分布於世界各地,年平均發病率為2.5/65438+萬,中非地區患病率最高。

(壹)傳染源是本病的唯壹傳染源,病原體存在於帶菌者或患者的鼻咽部。在流行期,人口攜帶率可高達50%,如果人口攜帶率超過20%,則表明有流行的可能。非流行期帶菌菌群以B群為主,流行期A群比例較高。患病後攜帶者約為10% ~ 20%,細菌可排出數周至2年。帶菌3個月以上的稱為慢性攜帶者,多為耐藥菌株,常存在於攜帶者鼻咽部的深層淋巴組織中。帶菌者對周圍的人比病人更危險。

(2)傳播途徑病原體通過飛沫直接由空氣傳播。因為致病菌在體外的生存能力極弱,所以通過日用品間接傳播的機會很小。密切接觸對2歲以下嬰兒發病意義重大。無論散發還是流行,發病率都隨著冬季的到來而增加,壹般從11開始上升,2-4月達到高峰,5月開始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利於疾病的傳播。間接傳播生活用品的機會較少。

(3)人群對該病的易感性在新生兒中少見。2-3個月以後的嬰兒有此病,6個月-2歲的嬰兒發病率最高,以後逐漸下降。新生兒天生就有來自母親的殺菌抗體,所以很少生病。抗體水平在6 ~ 24個月時降至最低點,之後逐漸升高,20歲左右達到成人水平。人群的易感性與抗體水平密切相關。由於各年齡段免疫力不同,不同地區的發病率也有差異。大城市發病分散,2歲以下發病率最高;在中小城市,最高年齡為2 ~ 4歲或5 ~ 9歲;在偏遠山區,壹旦有傳染源介入,往往導致暴發流行,15歲以上者可占總發病的壹半以上。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當。平均每10年有壹個流行高峰,這是由於壹定時間後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人群逐漸積累增加。近年來,兩個主要的流行病學問題是菌群的變化和耐磺胺菌株的增加。

臨床表現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情復雜多變,嚴重程度不壹。壹般有三種臨床表現,即普通型、暴發型和慢性敗血癥型。潛伏期為1 ~ 7天,壹般為2 ~ 3天。

(1)普通型約占所有患者的90%。根據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上呼吸道感染階段、敗血癥階段和腦膜炎階段。但臨床分期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1.上呼吸道感染期約為1 ~ 2天。大部分患者無癥狀,部分患者有咽痛、鼻咽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癥狀。鼻咽拭子培養可發現病原體,壹般難以確診。

2.敗血癥患者會突然出現高熱、寒戰、畏寒,並伴有頭痛、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等中毒癥狀。孩子有哭鬧、吵鬧、煩躁、皮膚過敏和抽搐。少數病人有關節痛或關節炎。70%的患者皮膚和粘膜上有瘀點(或瘀斑),大小約為1 ~ 2 mm至1cm。嚴重者,瘀點、瘀斑可迅速擴大,中心因血栓形成出現大面積皮膚壞死。約10%的患者嘴唇周圍可見單純皰疹,多發生在病後兩天左右。少數病人有脾腫大。大多數患者在1 ~ 2天內發生腦膜炎。

3.腦膜炎患者持續高熱、毒血癥,全身仍有瘀點瘀斑,但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加重。由於顱內壓增高,患者頭痛欲裂,嘔吐頻繁,血壓可能升高,脈搏可能減慢,常出現皮膚過敏、怕光、狂躁、抽搐等癥狀。1 ~ 2天後,患者進入譫妄性昏迷,並可能出現呼吸或循環衰竭。

嬰兒癲癇大多不典型。除高熱、拒食、煩躁不安和哭鬧不安外,驚厥、腹瀉、咳嗽較成人多見,而腦膜刺激征可無,前囟門患者大多突出,對診斷很有幫助。但有時由於頻繁嘔吐脫水,可出現前囟下陷。

(2)少數暴發型患者發病突然,病情兇險,如不及時搶救,常於24小時內死亡。

1.暴發性敗血癥常見於兒童,但成人病例並不少見。開始高燒、頭痛、嘔吐,中毒癥狀嚴重,精神極度抑郁。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和抽搐。12小時內全身常出現廣泛瘀斑和瘀斑,並迅速擴大合並成皮下壞死的大瘀斑。循環衰竭是該型的主要表現,面色蒼白,四肢冰冷,口唇手指發紺,脈搏加快,血壓明顯下降,脈壓小。很多患者血壓可降至零,尿量減少或無尿。腦膜刺激征多無,腦脊液多清澈,僅細胞數略有增加。血和瘀點培養多為陽性,實驗室檢查可確認DIC的存在。血小板減少和白細胞計數低於10,000 /mm3通常表明預後不良。

2.暴發性腦膜腦炎在兒童中也很常見。腦實質損害的臨床癥狀明顯。患者迅速進入昏迷狀態,頻繁抽搐,常出現推體束征陽性,雙側反射不等,血壓持續升高,眼底乳頭水腫。部分患者發生腦疝,天幕裂孔疝是由於顳葉回或海馬疝鉤入天幕裂,可壓迫間腦和動眼神經,導致同側瞳孔擴大,光反應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對側肢體截癱,繼而呼吸衰竭。枕骨大孔疝時,小腦扁桃體疝進入枕骨大孔,壓迫延髓。此時患者昏迷加深,瞳孔明顯縮小或擴大,或瞳孔邊緣不規則,雙肢肌張力增高或僵硬,上肢多為旋前位,下肢伸展僵硬,呼吸不規則,時快時慢,時深時淺,或呼吸暫停,或啜泣或點頭,成為潮波。呼吸衰竭前,患者可有以下癥狀:①面色蒼白,嘔吐頻繁,頭痛劇烈,躁動不安;(2)突然昏迷、抽搐,肌張力持續增高;③瞳孔大小不等,明顯縮小或擴大,邊緣不規則,對光反應緩慢或消失,眼球固定;④呼吸節律的改變;⑤血壓升高。

3.混合型兼有上述兩種類型的臨床表現,常同時或先後出現,是本病最嚴重的類型。

(3)慢性腦膜炎球菌敗血癥少見,成人患者較多。這種疾病的病程往往會持續幾個月。患者常有間歇性寒戰、寒戰、發熱發作,每次12小時後緩解,1 ~ 4天後復發。發作時可出現濕疹、斑疹、膝蓋和手腕疼痛。診斷以發熱期血培養為主,往往需要多次檢查才能陽性。鑒別塗片陽性率不高。有時在病程中可發展為化膿性腦膜炎或心內膜炎,使病情急劇惡化。

預防

(壹)早期發現患者,就地隔離治療。

(2)疫情期間,做好健康促進工作,盡量避免大型集會和集體活動。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出門要戴口罩。

(3)藥物預防我國仍在使用磺胺類藥物。密切接觸者可使用碘嘧啶(SD),成人2g/天,同量碳酸氫鈉分兩次服用,共3天;兒童每日劑量為100mg/kg。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期間,每個人都有:①發熱伴頭痛;②精神萎靡;③急性咽炎;(4)皮膚和口腔黏膜出血等四項中的兩項,用足量的磺胺類藥物治療,可有效降低發病率,防止疫情。國外用利福平或米諾環素預防。利福平每日600mg,連用5天,1 ~ 12歲兒童每日劑量為10mg/kg。

(四)疫苗預防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是A、C兩組莢膜多糖疫苗。超速離心純化的A組多糖疫苗保護率為94.9%,免疫後平均抗體效價提高了14.1倍。多糖疫苗在中國仍被用作“應急”預防。6月5438+0 ~ 2月流腦發病率大於10/65438+萬,或發病率高於上年同期的,可在人群中開展疫苗接種。

/jbdq/lxjb/0591316121954436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