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柳林縣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腳下,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東臨離石,西臨黃河,北接臨縣,南接中陽、石樓,是黃河沿岸城市之壹。柳林縣總面積1287.29平方公裏(2011年),轄15個鄉(鎮),行政村257個,人口32.76萬人(2011年)。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5℃,年降水量472.3毫米,平均無霜期199天。[1]
柳林縣所在的柳林鎮,始於明代,盛於清代。因商賈雲集,商品貿易繁榮,享有“小北京”的美譽。[1]
中文名
柳林縣
外國名字
柳林縣
另壹個名字
柳林
行政類別
縣
歸屬區域
山西呂梁
所轄區域
柳林、木村、雪村、孟門、劉玉等。
政府住宅
清河西路
電話地區號
0358
郵遞區號
0333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部,呂梁以西,黃河以東。
表面產品
1287.29 km2(2011年)
人口
32.76萬人(2011年)
方巖
呂梁方言
氣候情況
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勝地
香巖寺、孟門南山寺、聯盛農業園、南山公園等。
機場
呂梁民航機場
火車站
柳林南站
車牌代碼
金j
顯著
高進、賀暢、王大成
特殊產品
煤,紅棗,碗,芝麻餅
總產值
232.8億元(2011年)
行政代碼
141125
黨委書記
郝吉平
縣長
吳·
目錄
1的歷史演變
2個行政區劃
3地理環境
位置
地質學
地形學
氣候
水文學
4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土地資源
水資源
5人口和國籍
6經濟概述
總結
壹次產業
二次產業
服務行業
7項社會事業
教育業務
社會保障
文化事業
8交通通信
9個景點
10優質專業
11名人
歷史的發展
編輯
柳林縣春秋時是晉國的疆域,戰國時屬趙國邊陲重鎮離石。[2]
秦朝屬太原郡。漢代設西和縣。[2]
漢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柳林縣隸屬離石、林西、季承三國侯國。元朔四年(前125),設西河郡,屬之。東漢建安十八年(213),西河縣廢棄,並入太原縣。[2]
魏黃二年(221),恢復西河郡。西晉時,西河縣改為西河州,柳林縣隸屬西河州管轄的離石、虞城、中陽三縣。北朝時,北齊設西汾郡,北周元年(579),西汾郡設胡軍、戶縣。郡縣都設在孟門鎮,柳林縣屬之。後來,西芬郡改名為石州。[2]
隋大業元年(605),石州改為離石縣。[2]
唐武德元年(618),改稱石州。武德三年(620),設西定州,即現在的孟門鎮。貞觀二年(628),西州廢,胡縣改為孟門縣,屬石州。貞觀七年(633),廢孟門郡,設孟門鎮。貞觀八年(634),廢鎮,恢復鼎湖郡。[2]
北宋時期,柳林郡先屬石州,後屬晉寧軍。[2]
孟門郡,在石州統治下,是進士郡的下屬。[2]
元初,蒙門、方山兩縣並入離石,柳林縣隸屬離石、寧鄉兩縣。[2]
明初離石縣並入石州,隆慶元年(1567)石州改名永寧郡。明末,屬山西省太原府下的永寧府。清代,柳林縣隸屬永寧府,寧鄉縣隸屬汾州府。[2]
民國元年(1912),柳林縣屬山西省。民國三年(1914),永寧改稱離石,寧鄉改稱中陽,縣隸屬關系未變。民國二十六年(1937),山西省分為七個行政區,離石、中陽為第四個行政區。[2]
民國二十九年(1940)65438+10月,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濱田(今孟門鎮石安村)成立,柳林縣隸屬山西省第二遊擊區行政公署第四區,為晉西北抗日民主政權。[2]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中陽縣解放,柳林縣仍屬呂梁地區四專區所轄離石、中陽兩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改離石、中陽為三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二月,離石、中陽劃歸晉西北行署。九月,離石改興縣地區,中陽改汾陽地區。[2]
1951中陽縣改為興縣區。1952年7月,離石、中陽改為榆次地區。1954年7月,方山縣與離石縣合並為離山縣。1958 165438+10月,歷山、中陽兩縣合並,改稱離石縣。離石、中陽九月分,1959,柳林縣分離石、中陽兩縣。[2]
1971年4月,柳林等1鎮的13公社從離石縣西部劃出,中陽縣西部劃出公社,組成新離石縣。5月,離石縣革命委員會遷至柳林鎮,7月5日正式定名為柳林縣,屬呂梁地區。自2004年5月以來壹直在呂梁。[2]
行政區劃
編輯
截止2001年底,柳林縣轄8鎮7鄉,分別是柳林鎮、穆村鎮、雪村鎮、孟門鎮、成家莊鎮、莊上鎮、劉玉鎮、三交鎮、陳家灣鄉、金家莊鄉、李家灣鄉、賈家垣鄉、高家溝鄉、石鄉、王家溝鄉。[3]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柳林縣位於山西省中部。
& ltspan class = " BMap _ Marker BMap _ no print " unselect = " on " " = " " title = " " style = " position:absolute;填充:0px邊距:0px邊框:0px光標:指針;寬度:19px;高度:25px左:379pxtop:88px;z指數:-7480750;背景:URL(/images/blank . gif);" & gt
2016百度-數據?四維圖新。塞納維& amp道道通
部西緣,呂梁山麓,黃河東岸,東與離石區、中陽縣交界,南接石樓,北接臨縣,西臨黃河,與陜西省吳堡、綏德、清澗縣接壤。[4]在東經110° 39′45″和北緯10° 05′33″和北緯37° 08′53″之間..總面積為1287.29(2011年)平方公裏。以柳林縣為中心,東至龍門源鄉何家嶺村與中陽縣交界處17.85km,南至張家圪臺鄉君君村與石樓縣交界處31.75km,西至石祥鄉後的河底村西黃河東岸24.4km,南北長54.75km。[4]
地質學
柳林縣屬於河東凹陷的中部,地層特點是東部地層較老,向西逐漸更新。太古代地質主要分布在柳林縣東部,約占全縣面積的5%;古生代主要分布在柳林縣中東部,約占全縣面積的15%。中生代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約占全縣的10%;新邊界約占全縣面積的70%。[5]
構造位置為鄂爾多斯地區東緣,呂梁山地塊在南北構造帶西側與鄂爾多斯地塊相鄰。該區構造簡單,構造的基本形成狀態壹般為由北向南向西逐漸傾斜的單斜構造。地層緩慢向西插入黃河下,傾角幾度,並伴有平緩褶皺。[5]
地形學
柳林縣屬於西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海拔隨基巖傾角由東向西降低。由於古生代的海拔變化和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呂梁山構造隆升,巖層西傾,黃河河道下切,形成東北西南高底。覆蓋著各種地貌的第四紀黃土層,經過風雨的侵蝕和剝蝕,逐漸被切割成山脊起伏、溝壑縱橫、丘陵交錯、斷塊破碎的復雜地貌單元。柳林縣東北部的王老坡山海拔1522米,西南部的三交鎮下塔村海拔607米。[6]
山區
柳林縣東北部和三道梁地區海拔1250-1522米。其特征在於具有不同高度的多個峰和脊。這座山主要由石灰石組成。在長期風化和流水侵蝕作用下,水文發達,下切強烈,多呈“V”字形。[6]
剩余高原面積
該縣最初形成的黃土屬於西北黃土高原,較為平坦,單位面積較大,外觀較為完整。主要分布在龍門源鄉的東園、西園、中園,石祥鄉的仿劉佳媛、胡家園,高家溝鄉的大成垣。龍華垣鎮、成家莊鎮和賈家垣鎮也有零星的臺地。全縣殘塬總面積***20809.6畝,海拔900-1300米。[6]
丘陵區
柳林縣的大部分鄉鎮都屬於這種地形。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由於內外力量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流水的線性侵蝕,除了眾多的大型源區外,大部分地區形成了洞谷相間的地貌單元。土丘很多,孤立的土丘很少。溝壑和長土堆交替分布,大溝渠呈枝狀排列,小溝渠如羽毛般多。柳林縣有大小渠道15080條,其中支渠1040條,長度超過1 km。溝壑面積99.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0.2%。1 km以上的溝壑密度為1.79 km/km2。溝壑區海拔在610-125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6]
山谷地區
由於流水的堆積,三川河、黃河、大黃溝兩岸逐漸形成不同高度的河谷階地、河漫灘、階地、曲流窪地、河岸窪地。洪泛區和階地主要是由流水切割而成,而曲流窪地和河岸窪地則是由人工導流和河岸建設形成的。柳林縣的河谷階地面積不大。三川河兩岸的河漫灘和階地呈帶狀,平均寬263米。[6]
氣候
柳林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和地形影響,夏季短,冬季長。春天多風幹燥;夏天炎熱多雨;秋季氣溫下降快,霜降;冬天寒冷幹燥,降水很少。平均日照時間為2449.5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0.5℃,最冷日(1月)為-5.7℃,極端最低氣溫為-17℃,最熱月(7月)為24.4℃,極端最高氣溫為36.8℃。平均降水量472.3毫米,歷年最大降水量632毫米,最小降水量37.44毫米。平均無霜期為199天,最長無霜期為227天(出現在1975),最短平均為171天,出現在1976。[7]
受地形影響,三川河地區全年風頻最大的主導風向為東北偏東風,其次為西南西風。黃河沿岸地區以北風為主。全境風向的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春季偏東風,夏季偏南風,秋季偏西風,冬季偏北風。[7]
水文學
柳林縣屬於呂梁山區,屬幹旱半幹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456.3mm,蒸發量1200mm,地表徑流模數20-55mm,自東向西遞增。年平均侵蝕模數8995T/km2,年侵蝕泥沙1158.6萬t..[8]
水文地質屬於兩個區域:黃土覆蓋的丘陵區和松散物堆積的平川區。丘陵剖面多為“二元結構”,由第四系次生黃土、第三系紅土礫石層和下部的三疊紀、二疊紀、石炭紀和沈積巖層組成。大部分地區為貧水區和極貧水區。貧水面積1052.3km2,極貧水面積222.11km2,較富水面積僅13.6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1%。[8]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柳林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煤炭、煤層氣、鋁土礦等。
石灰巖:柳林縣石灰巖總出露面積約50 ~ 60平方公裏,集中在礦產資源區劃二區。大部分地區被石灰石覆蓋。中國的石灰巖礦物都產於奧陶系中層,整個奧陶系中層厚約450米。主要巖性為泥灰巖、白雲質灰巖、白雲質灰巖、純灰巖及少量白雲巖。[9]
煤炭:柳林縣位於河東煤田腹地。儲煤面積約800平方公裏,占柳林縣總面積的62%,儲量6543.8+0.8億噸。平均總厚度為151.5m..據初步調查勘探,煤炭總儲量為269688.63萬噸,均埋藏在礦產資源區劃三區,埋深小於500米。其中,柳林精查區總量8.758億噸,青龍普查勘探區1821086400噸,柳林縣遠景煤炭儲量80-90億噸。[10]
煤層氣:在柳林縣,黃河東岸700平方公裏的含煤區內,煤層氣氣源巖分布廣泛,具有大型巖性和構造圈閉。根據柳林縣煤層氣儲量初步估算,總產氣量為7711.74億立方米,儲量為592.92億立方米。[10]
高鋁粘土:柳林縣石炭系中統本溪組廣泛出露,鋁土礦472.79萬噸,屬中型礦床。[11]
白雲石:柳林縣的白雲石資源主要分布在礦產資源區劃1區的西區。含礦地層中,中寒武統張夏組厚度為0 ~ 6m,上寒武統為42m,下奧陶統統治組為45m,下奧陶統梁家山組為46m。有五個含白雲石礦層。遠景儲量為數億噸。[12]
土地資源
柳林縣土地總面積為1287.29平方公裏(2011年),相當於1931380.9畝。其中耕地762381.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9.48%,人均3.29畝。園區面積4754.4畝,占總用地面積的0.25%,人均0.02畝。林地217456.8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1.26%,人均0.94畝。特殊草地1920.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1%,人均占有0.008畝。居住和工業用地89804.2畝,占總用地面積的4.65%,人均0.38畝。交通用地7415.7畝,占總用地面積的0.39%,人均0.03畝。水域面積37350.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93%,人均0.16畝。未利用809857.5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9%,人均3.49畝。[13]
在已利用土地面積中,農林牧業用地98.65萬畝(農用地77.3%,有林地包括果園22.5%,牧地0.2%),占已利用土地面積的88%,非農建設用地9.72萬畝,占已利用土地面積的8.7%,水域27350.7畝。[13]
草地:柳林縣現有草地11.3萬畝(2011年),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059%。其中300畝以上的放牧坡有7個,占3.3萬畝。可分為山地草原和灌木草原。主要的飼草是山地幹草。面積29418.7畝,占300畝以上放牧坡地面積的88.35%。平均畝產草200斤。灌草叢放牧坡屬於山地灌木亞類,其蓋度壹般在50%以上。屬於本科草。占地3878.8畝,占300畝以上放牧坡地面積的11.65%,平均畝產草量220斤。
林地:柳林縣的天然林樹種主要是側柏和白皮松,為世代天然更新次生林。主要分布在縣城東北部,201年林地面積達到1萬畝。[14]
水資源
柳林縣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每年654.38+7890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54.38+5772萬立方米/年,地下水2208萬立方米/年。[15]
我國丘陵地區地下水埋藏較深。三疊紀、二疊紀和石炭紀的沈積巖雖然不富含孔隙裂隙水,但大部分都是以落泉的形式從谷底排出。三川河流域平川地區地下水豐富且較淺,適宜開發利用。[15]
柳林縣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654.38+0.58億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654.38+5772萬立方米/年,地下水00290萬立方米/年。保證率為P20%、P50%、P75%、P95%的年可利用水資源量分別為179714300立方米、151061000立方米、14206400立方米、65438立方米。[15]
人口和國籍
編輯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00年,柳林縣總人口為282840人。其中,男性人口為147811,女性人口為135029。總人口性別比為109.47: 100。戶籍人口279888人,少數民族比例0.08%,非農業戶口人口比例12.70%。總人口中,城市人口57309,農村人口225531。[16]
柳林縣屬於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全縣有32個少數民族,包括蒙古族、彜族、滿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朝鮮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藏族、侗族、佤族、羌族、土族、塔吉克族、瑤族、白族、哈尼族、畬族和Xi。[16]
經濟概況
編輯
總結
2005年,柳林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3.38億元,比2004年增長19.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萬元。財政總收入達到8.58億元,凈增71.4億元,比2004年增長42.9%。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24%和17.5%,達到1980元和6810元。[17]
2011年,柳林縣實現生產總值232.8億元,比2010年增長13.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2360元。第壹產業增加值2億元,比2010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207.4億元,比2010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23.3億元,比2010增長9.4%。工業占整體經濟的86.9%。[17]
2011,柳林縣財政總收入722207萬元,比2010增長45.4%,國稅系統530955萬元,比2010增長46.8%。地稅系統完成167572萬元,較2010增長44.7%。財務系統2.368億元,較2010增長22%。[17]
2012年,柳林縣實現生產總值232.8億元,比2011年增長13.8%。財政總收入達到72.2億元,比2011增長39.4%。壹般預算收入1.67億元,比2065.438+0.1增長3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02.7億元,比2011年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79.7億元,比2011增長7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億元,比2011增長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997元,比2011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99元,比2011增長41.4%。[18]
2013年,柳林縣實現生產總值280.2億元,比2012年增長14.8%。財政總收入達到86.36億元,比2065.438+02增長65.438+09.58%。壹般預算收入達到25.35億元,比2012增長5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99億元,比2065.438+02增長65.438+0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26元,比2012增長17.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96元,比2012年增長18.7%。[19]
壹次產業
2011年,柳林縣糧食種植面積20769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34299.82噸。較同期2010上漲11.5438+0%。石油產量達到1711噸,比2010同期增長16.9%。紅棗產量達到10000噸,比2010同期增長6%。[17]
2011年,柳林縣種豬34071頭,比2010年增長18.5%。出欄羊18662只,比2010增加13.4%。家禽出欄31.45萬頭,較2010頭增長54.2%。肉類總產量3785噸,比2010增長10.3%。禽蛋產量2159噸,比2010增長2.7%。[17]
二次產業
2011年,柳林縣工業總產值378.3億元,比2010年增長33.3%。加工制造業總產值202.7億元,比2010增長13.78%。[17]
煤炭工業產值達到191.8億元,比2010增長14.54%,電力生產總值達到6.5億元,比2010增長16.4%。有色金屬冶煉總產值0.39億元,比2065,438+00下降65,438+02.5%。水泥制造業總產值654.38+0.9億元。[17]
2011年,柳林縣煤炭總產量達到3541萬噸,比201年增長14.1%。洗煤產量13957萬噸,比2010增長23.8%。煤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9.3億元,較2065.438+00增長365.438+0.22%。利稅達到6543.8+04.09億元,較2065.438+00增長25.9%。實現利潤99.3億元,較2010增長26.6%。[17]
服務行業
2006年,柳林縣三交黃河風景區改制完成,遊客總數已達3萬人。昌盛農場被評為國家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旅遊配套設施完善,具有壹定的接待規模。柳林縣有旅行社6家,三星級酒店1家,柳林縣旅遊從業人員1萬余人,間接帶動就業3000余人。全年接待遊客近30萬人次。[20]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業務
2012年,柳林縣投資5.28億元新建高中,665萬元支持建設28所城鄉幼兒園。投入256萬元維修縣(鎮)中小學校舍32所。高中免學費和農民工子女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2013年教育支出4.37億元,比2012年增長21.75%。[21]
到2013,柳林縣有7所中小學,分別是:
柳林縣第壹小學
柳林縣第二小學柳林縣實驗小學聯盛中學
柳林壹中柳林二中[22]和昌中學
社會保障
2011,柳林縣新建或續建廉租房300套以上,建設保障性住房164套;2012年,新建廉租房500套,保障性住房500套已封頂;2013年已完成200套廉租房、200套公租房的前期工作。[21]
自2013年以來,柳林縣已發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82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91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51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63萬元、專項就業資金625萬元、城市低保560萬元、994萬元[21]
2013年,柳林縣有28350人享受低保。救助資金達到658萬元。2013 * * * 236名下崗失業人員擔保小額貸款654.38+0655萬元,支付財政利息97萬元。大學生實習補貼21.8萬元,補貼人數281人。[21]
文化事業
柳林縣有“中國優質主焦煤之鄉”、“中國紅棗之鄉”、“山西民間藝術之鄉”等稱號。截至2005年底,柳林縣文化產業產值達到43380億元,年均增長19.8%。柳林縣加強旅遊資源整合,確定了晉陜黃河峽谷遊、清河自然風情遊、柳林民俗風情遊、歷史遺跡遊、紅色革命遊、紅棗藝術節、板塊文化藝術節六大文化產品。
交通通信
編輯
柳林縣交通便利,307國道貫穿縣城中部。小六鐵路西起本縣穆村鎮,東至同蒲線小溪站,印青高速公路與大運高速、太舊高速相連。太原至尹仲高速鐵路和山西中南部海上通道鐵路穿過柳林,建設中的呂梁機場距柳林縣城僅30公裏。它沿著黃幹線和黃色旅遊公路穿過柳林縣。柳林縣行政村水泥路通暢率達到100%,形成了“四縱六橫”的全縣交通網絡。同時,電力、電信等城鄉基礎設施發展迅速,通信網絡覆蓋全縣。[23]
著名景點
編輯
介紹圖片
壯麗的
嚴格的
寺廟
柳林縣華嚴寺位於柳林縣李家灣鄉梁家輝村,三地交匯處,307國道南80米。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包括山門、正殿、東西回廊、後院僧院14孔磚窯和2間瓦房。它建於壹個不祥的時代。據寺內現存碑刻記載,該寺於明代永樂12年(公元1414年)大修,故大部分建築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考古和欣賞價值。[24]
柳林縣華嚴寺
孟門南山寺
南山寺是山西省永寧縣(今離石)唐代建造的八大官廟中的第壹座。該寺為群體建築,全部金碧輝煌,總面積8250平方米。唐太宗和明太祖親自視察了寺廟,並頒布了壹項法令。宋仁宗、金世宗和仁宗皇帝分別給它們冠以“靈泉寺”的稱號,並給它們起了名字和佛騎。從北周到元初至元年,象群設鼎湖郡、蒙門郡700余年,計1500年。[25]
名優特產
編輯
燒餅:在秦晉以其酥脆的特點而聞名,它已經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必備食品。它講究選料,工序繁雜,工藝精湛,十分註重色、香、味,在民族糕點中獨樹壹幟。因餅上撒滿芝麻而得名。[26]
丸子:蕎麥制品營養豐富,食用方便,口感極佳,是秦晉著名的廉價風味小吃。因用小碗蒸,煮熟後曬幹,可從碗中取出,故名。[26]
孟門“煮”:是壹種經濟實惠的小吃,做菜很方便。通俗地說,叫豆腐熬餅。類似於壹江之隔的陜西的“羊肉泡饃”。放鍋裏壹會兒,碗裏倒幾滴香油,就可以上桌了。[26]
顯著
編輯
劉誌丹: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原名,字丹。1903 10出生於陜西省寶安縣金塘鎮。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加入中國* * *產黨。1936年3月,參加紅軍東征時犧牲,時年33歲。[27]
何昌:原名何英,又名齊英,代表博聰。1906 65438+10月19出生於山西省柳林縣柳林鎮壹個士紳家庭。1922年5月和9月,在何昌的領導下,太原大新民印刷廠和制革廠工人相繼舉行罷工鬥爭,成為山西工人運動的開端。1935年3月10日,賀昌率紅軍部隊突圍時,在江西會昌河上遭到敵人伏擊,壯烈犧牲。[28]
於成龍,本名北艾,字玉山,陜西永寧府(離石縣)人。生於明朝萬歷四十五年(1617),卒於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享年67歲,被封為“清端”,作為禮物送給太保親王。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於成龍任副使,清朝順治十八年(161),歷任知府、知府、道長、按察使、大臣、巡撫兼總督、武裝部部長、大學士。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