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的格局是按照九宮八卦來建造的,整體布局是以村裏的鐘池為中心。村裏的房子呈放射性排列,八條小巷向外延伸,把村子分成八塊。村裏的小巷似乎是相通的,相連的,神秘的。
諸葛三七
奇怪壹個,村裏絕大多數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國宰相諸葛亮的後代。村子裏幾乎所有的人都姓諸葛,或者只有少數女性不是諸葛家族的成員。
怪二,布局精致神秘。從空中往下看,整個村莊呈八卦形狀,房屋和街道的分布趨勢與歷史上寫的諸葛亮九宮八卦不謀而合。
奇三,大量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文物保存完整(最古老的是700多年前)。700年來,朝代更叠,社會動蕩,戰亂不斷。我不知道中國有多少古老的寺廟和園林在戰爭中被燒毀或被天災摧毀,但這個大村莊就像壹個世外桃源,遠離戰火,躲避天災人禍。
義烏地形
地勢從東北向西南逐漸下降。北部、東部和南部分別有龍門山、會稽山、潘達山和仙霞嶺。與海拔925.6米的永康地界上的大寒點為全市最高點,海拔41.9米的最低點為北面陳江右岸的瓦窯頭。中間淺丘起伏,沿東北、西南走向的河流形成走廊式平原。
義烏氣候
義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10月平均氣溫4.6℃,7月平均氣溫29.3℃。年平均降水量為132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130小時。平均無霜期為243天。義亭鎮東部古塘水庫附近,年降水量1150 mm,是金華市區最小降雨中心。冰雹、臺風、旱澇等自然災害也會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發生。
義烏的地理位置
義烏位於中國浙江省中部。目前義烏實際人口已達654.38+0.8萬。漢族為主,有回族、苗族、彜族、壯族、土家族、佤族、畬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布依族、滿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23個少數民族。秦二十五年(前222年),設縣,屬會稽縣。唐武德四年(621),設吳尚絲州,六年分吳曉、樺川兩縣,七年廢絲州,兩縣稱伊吾縣。1988年5月撤縣設市。金屬資源包括鈾、鐵、銅、鉛、鋅和錳。非金屬資源包括螢石、煤、石墨、大理石和耐火粘土。動物資源有穿山甲、河豬、果子貍、麅子等。植物資源有楓楊、浙江楠、含笑等。中草藥有白術、丹參、桔梗等。土特產有火腿、蜜棗、紅雞毛等。名勝古跡有秦炎孝子墓、郭璞水井、雙林寺、羅家塘遺址、宋祖墳、赤安廟等。
義烏的歷史
春秋時屬越國。秦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郡名為,屬會稽縣。傳說在秦朝,有壹個非常孝順的嚴武。父親去世後,他用泥土建了壹個墳墓,壹群烏鴉幫他。結果,烏鴉的嘴和喙都受傷了,所以它被稱為吳尚縣。在辛莽(公元9年),縣名改為吳曉。
東漢建武初,又稱為吳尚。他曾經是惠濟西的壹個隊長。初平三年(192),劃分西域,建立常山縣(後為金華縣)。
三國吳赤武八年(245),永康郡位於南方。保定元年(公元266年),會稽縣(縣轄長山)西設東陽縣,吳尚縣屬東陽縣。
隋開帝九年(589),吳州被分,設吳州。
唐武德四年(621),稠州設在吳尚縣,分吳曉、樺川兩縣。武德七年(624),稠州被廢,吳曉、樺川合並為壹縣,改稱伊吾縣。稠州因山厚(德勝巖)而得名。樺川,又名秀川,因秀湖而得名。義烏與吳尚和吳曉有著相同的含義。唐二年(686年),在義烏縣東設立東陽郡。天寶十三年(754),分縣北部及蘭溪、富陽部分地區,設濮陽縣(今浦江縣)。
元代義烏屬五洲路總經辦管轄。鄭錚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陷梧州,改梧州路為寧越府。鄭智二十二年(1362),改名金華府。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的戚家軍在浙江義烏成軍,總兵力4000人,主要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自部隊組建以來,數百次戰役未嘗敗績。
明清時期,義烏的隸屬關系不變。辛亥革命後,廢棄的官制被道統取代,義烏隸屬金華道。1927廢道制改為省縣兩級制,義烏直轄於浙江省。行政督察署成立後,義烏隸屬金華區或浙江省第四區。
義烏解放於5月8日1949。新中國成立後,義烏隸屬金華區。
浦江在1959年並入義烏,但在1967年仍分離。
1988年,撤銷義烏縣,設立義烏市(縣級)。
1983,公社改為鄉。
1986,義亭鄉、上溪鄉、蘇溪鄉、二十三裏鄉改為建制鎮。
1987赤岸鄉、陳達鄉、茶林鄉改為建制鎮。
1988後,村改建制鎮。
1989,吳店鄉改為建制鎮。
1992年,劉清、洪倩、橋東、楊村、福田並入厚鎮,王千、範天柱、杭疇並入義亭鎮,西華、黃山並入上溪鎮,下寨鄉並入吳店鎮,東珠鄉並入赤岸鎮,新新、橋西、楊梅崗並入蘇溪鎮。商鞅鄉和茅店鄉合並稱為茅店鎮,聯合、路東、錢坫鄉合並稱為荷葉塘鄉。平疇鄉更名為青口鄉。
1994下羅寨鄉改為建制鎮。1997許村鄉、荷葉塘鄉改為鎮。
2000年,原楊村鄉、官塘鄉、江灣鄉合並建設稠江鎮,原橋東鄉、青口鎮、胥江鎮合並建設江東鎮。
義烏名人
義烏歷史悠久。該縣始建於公元前222年,距今已有2229年的歷史。1988年撤縣設市。歷史上誕生了“初唐四傑”之壹,如年輕時被稱為“神童”的羅,宋代名醫、金元四大名醫之壹的,滋陰創始人,耿直之士,元朝大總統,清初治河專家朱元熙,近代教育家陳望道,文學理論家,吳晗等壹批名人。他們都以文章、精忠報國的精神和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