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米勒(1915-2005)出生於紐約,畢業於密歇根大學。他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傑出的劇作家。他寫過《我的兒子》、《推銷員之死》、《塞勒姆和維希的女巫》。1987年,米勒寫了回憶錄《時光彎曲》,70多歲的時候還寫了劇本《踏平摩根山》和《最後的美國佬》。他的作品批判性強,直言不諱,被視為20世紀良知的代表。其中,《推銷員之死》是他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
亞瑟·米勒壹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普利策獎,兩次紐約戲劇評論家獎,奧利維爾最佳戲劇獎。
1953冷戰高潮時,米勒寫出了他最著名的劇本《TheCrucible》(譯作《煉獄》)。這部劇是為了回應麥卡錫參議員鎮壓所謂* * *產黨同情者而創作的。80歲時,他還創作了暗指門羅的作品《完整的畫面》。
《成品圖》是最後壹次和門羅打交道,壹個他心目中美麗而黑暗的領域。劇中的故事發生在65438-0960年美國內華達州的壹個電影拍攝過程中。情緒極度不穩定的女演員Kitty因為狀態失控而無法演出。她讓電影超支逾期,讓劇組瀕臨危險。在這個關鍵時刻,與這部電影有關的演員聚集在酒店裏,討論如何喚起這位吸毒成癮的女演員振作起來,繼續拍攝。
他是夢露的前夫。
門羅和亞瑟·米勒的結合。瑪麗蓮在婚紗照上寫了“希望,希望,希望”。另壹方面,米勒的結婚戒指上刻著:“這壹刻就是永恒”。世界將拭目以待這場婚姻。
夢露和亞瑟·米勒是在1951拍攝《青春永駐》期間,由夢露的朋友兼老師李·斯特斯伯格介紹認識的。結婚前,瑪麗蓮的每壹部電影都是票房非凡,尤其是在《七年之癢》中,她站在地鐵口的空心鐵板上,從下面吹來的風吹起了她的裙子,這成了她電影中最著名的壹幕。
在剛嫁給米勒的日子裏,夢露容光煥發,經常開心地聊起她是如何學會做米勒的妻子的,以及她烤面包、做面條的經歷。但是有壹次朋友來她家,卻發現廚房空無壹人,夫妻兩個心情都不好。顯然,壹個家庭容不下兩個天才。
後來,門羅每次和米勒吵架都會去李·斯特斯伯格家。她越來越依賴巴比妥酸鹽和其他鎮靜劑。夢露吃藥的時候總是用香檳。漸漸地,藥也失去了讓她鎮靜的作用。門羅經常處於不確定的情緒中。她總是抱怨米勒把她當孩子,看起來總是像自己的隨從。米勒那時停止寫作,開始靠門羅生活。
1960之後,門羅日漸消沈。她和別人發生婚外情只是為了讓她丈夫吃醋。但米勒對她的不忠並不以為然。蘇珊在傳記中寫道,“他沒有責怪她,她很惱火。”“米勒希望她在自己的電影《不合適的人》中擔任主角,這對他來說比什麽都重要。瑪麗蓮不喜歡這個角色,但最後她同意了,他們的婚姻也結束了。”
曹禺:沒聽說過妳。
65438年至0978年,阿瑟·米勒訪華,國家安排曹禺接待他。米勒知道中國第壹個劇作家是曹禺,但曹禺對他說:“妳是美國劇作家嗎?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妳。”米勒不太高興。為了彌補影響,黃在上海告訴米勒:“我們很久以前就介紹過妳,並在內部刊物上發表了妳的劇本梗概。”米勒非常高興,因此黃請他向中國觀眾推薦壹部他自己的戲劇。他推薦了“TheCrucible”。
1981該劇在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演時,為了吸引觀眾,改名為《塞勒姆的女巫》。這出戲非常成功,連續演出了50多場。觀眾覺得劇中反映的冤案和四人幫造成的很多冤獄差不多。看完演出後,壹位觀眾告訴米勒,她簡直不敢相信這出戲是美國人寫的。還有人給黃寫信:“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這個教訓太深刻了。歷史的悲劇絕不能重演。”
1983應英若誠的邀請,亞瑟·米勒來到清華大學翻譯英若誠的《推銷員之死》。中國也有表演米勒作品的傳統。
瑪麗蓮·夢露的前夫、偉大的劇作家亞瑟·米勒去世。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於周四晚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9歲。《推銷員之死》使他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劇作家之壹,他與瑪麗蓮·夢露的婚姻使他成為最具娛樂性的劇作家。
二戰後的十年間,亞瑟·米勒與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壹起,不僅稱霸美國舞臺,使百老匯突飛猛進,而且他們的戲劇也風靡全球。
“我們失去了壹個巨人。”百老匯新劇《推銷員之死》的導演羅伯特·福爾斯說:“他展現了非凡的藝術。”
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blee)回憶說,米勒曾用“我們所需要的”來稱贊他的戲劇,阿爾比說,“我會更進壹步,說亞瑟的戲劇就是我們所需要的。”
阿瑟·米勒只用了六個星期就創作出了作品《推銷員之死》,為他帶來了不朽的聲譽。它於1949在百老匯上映,由著名導演伊裏亞·喀山執導。男主角羅曼成為舞臺上的經典形象。他充滿了出人頭地的欲望,但他也貪財。他對美國式成功的固執信念最終毀了他。“從字面上看,《推銷員之死》是壹部關於推銷員的戲劇,但它已經成為神話的壹部分,不僅在美國,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阿瑟·米勒在1988的采訪中說。《推銷員之死》也被
阿瑟·米勒成功地“營銷”到中國。1978阿瑟·米勒夫婦訪華,曹禺先生接見了他。1983年,阿瑟·米勒親自執導了他的《推銷員之死》,這是文革後中國上演的第壹部外國劇。
阿瑟·米勒還創作了許多其他重要的戲劇,如1953年諷刺麥卡錫主義的《坩堝》和1947年在百老匯首次成功的《我的主人》。
亞瑟·米勒於1956年與影星瑪麗蓮·夢露結婚,這是亞瑟·米勒的第二次婚姻,也是瑪麗蓮·夢露的最後壹次婚姻。這段婚姻讓亞瑟·米勒勉強成為公眾人物。在1992接受法國壹家報紙采訪時,亞瑟·米勒用“自我毀滅”來形容他和夢露的婚姻。“我所有的精力和註意力都用來幫她解決她沒完沒了的問題。不幸的是,我所做的並不十分成功。”
這段婚姻在5年後以失敗告終,但卻為阿瑟·米勒提供了兩部劇的素材,壹部是1964年的《失足之後》,另壹部是去年在芝加哥古德曼劇院上演的《正在完成的畫像》,可以說是他最後壹部重要作品。1961年電影《不合時宜的人》是亞瑟·米勒專門為夢露打造的,也是她最後壹部電影。
1962亞瑟·米勒與攝影師英格·毛拉斯結婚,同年夢露自殺。
雖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阿瑟·米勒創作的巔峰,但他依然在接下來的40年裏保持著創作的活力和空間。1991話劇《推倒摩根山》在倫敦首演,這是他第壹次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演出自己的作品。
亞瑟·米勒出生於1915 10年10月17,出生於壹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壹名服裝制造商,但在大蕭條時期,亞瑟·米勒沒有錢上大學。米勒在密歇根大學學習期間,不得不在紐約的壹個倉庫工作。1938,獲得學士學位。
他在大學期間開始寫劇本。《幸運的人》是他第壹次百老匯演出,1944只有四次排練。阿瑟·米勒還出版了幾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還出版了壹些與妻子毛拉的遊記,講述他們在俄羅斯和中國的旅行。
亞瑟·米勒和莫拉有壹個女兒,名叫麗貝卡,她嫁給了著名女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