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用活鯉魚壹尾。
調料:鹽,味精,紹酒,胡椒粉,糖,醋,番茄醬,蔥、姜、蒜。
做法:由尾部順魚脊刺下刀,將魚片成兩扇,再在魚肉上剞上麥穗花刀,放在盤內,撒上精鹽,淋上料酒餵好,再塗上壹層澱粉,提取魚尾,抖開麥穗。用七成熱的油進行旺火炸魚呈深黃色取出,魚頭魚尾對齊,把原料擺在魚池盤內。將油、醋、糖、料酒、松子、口蘑、青豆、鮮湯、濕澱粉、蔥、姜、蒜末放在碗內調成汁。用油勺放在旺火上燒熱,將兌好的汁倒入攪拌壹下,加明油炒成油汁,澆在炸好的魚上即成。
-- “松鼠鯉魚”的來歷
“松鼠桂魚” 是姑蘇菜肴中的代表作,在海內外久享盛譽。這只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桂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鹵汁,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來。
據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鯉魚”了,乾隆曾品嘗過。後來便發展成了“松鼠桂魚”。清代《調鼎集》中有關於“松鼠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季魚,應是鯽魚。這條記載間接證明蘇州乾隆年間有“松鼠鯉魚”的傳說是可能的。因為《調鼎集》中的不少菜肴均是清乾、嘉時的。其次可以說明今天的“松鼠桂魚”正是在“松鼠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同的是,古代的“松鼠魚”是掛的蛋黃糊,而今天的“松鼠魚”是拍幹澱粉。古代的“松鼠魚”是在炸後加“油、醬油燒”成的,今天則在炸好後直接將制好的鹵汁澆上去的。此外,今天的“松鼠魚”在造型上更為逼真,其味酸甜可口,這些都是古代的“松鼠魚”所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