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京城石化

京城石化

大家都知道老北京人有四大娛樂:花鳥魚蟲。北京人早就愛養花了,曾經有個園丁作為職業,叫花把式。以這個名字命名的人,壹定是懂花又會養花的人。以前,豪華的深宅大院都有自己的溫室或棚子,主人會雇專門的園丁來養護花草。

園丁們通常買花的地方叫做“花市”。華爾士街可以說是從崇文門外大街到東便門南的白石橋大街,大概2000米。在元代,這壹帶到處都是美麗的水草和風景,到了明代,形成了花市街。它的原名是黃木廠街或神木廠街,因明朝初年在方巷以東存放了用於建造紫禁城的皇家木材而得名。到了清代,這裏改名為花兒市街。後來到了民國時期,地名改成了“花市街”,但因為老北京人說話都是童聲,所以聽起來常常像“花市街”。

花市街整條街都沒有賣花的,主要是西華市溪口路黃家店胡同。穿過狹窄的小路,妳可以看到壹個廣場,那裏將出售花農從胡阿祥帶來的鮮花。這裏賣花的氣氛感染了周圍的居民,他們也喜歡種植各種花草,經常放在門邊供人欣賞。

花市街在趕集的日子裏最熱鬧,經常有年輕人來買些喜歡的花送給家裏的老人。老北京有個規矩和禮儀,就是年輕人回家看望父母,除了手裏拎著零食盒子,壹般還會有盆花。那時候,無論是安靜的深宅大院,還是群居的大院子,家家都會養些花。有條件的院子裏會種石榴、蘆筍,局促的地方會養玫瑰、茉莉、梔子花。不僅註重花的品種和顏色,還註重花盆的大小、樣式和材質的人。在簡單的家庭裏,用過的或者多余的花盆往往不願意扔掉,只是堆在門外的墻下。這種場景在老北京建築群中很常見。

老北京人不僅喜歡自己種花,還喜歡到處欣賞。上至宮廷貴族,下至百姓小卒,無不有賞花的嗜好。皇宮裏的人可以在禦花園裏賞花,這裏盆花成堆,景色壹步壹步美不勝收。歷史上的乾隆皇帝是個愛花的人。據說禦花園東南角的絳雪閣,是乾隆皇帝賜名的。當時乾隆皇帝經常去江雪軒賞花吟詩,做風雅之事。當時門廊前有五棵海棠樹,每當花瓣落下,就像漫天飛舞的紅色雪花。乾隆看到這壹幕,高興地寫了壹首詩:百年絳雪軒,五禁園,並將此軒命名為“絳雪軒”。據說禦花園不僅春天能賞花,冬天也能大飽眼福。這是因為慈禧喜歡花,經常給花出難題,冬天想看月季花。為了滿足慈禧的願望,京南胡阿祥的花農們發明了溫室,以保證四季有花有花。當時玄關前有壹個玻璃花壇,裏面種著極其罕見的太平花。它是清朝末年被西太後下令從河南搬來這裏種植的。

禦花園的風景雖然很美,但壹般人是不能靠近的。老北京沒有行道樹,街上看不到花。春天,鮮花不僅盛開在皇家園林裏,也盛開在寺廟和四合院裏。老北京曾經有壹句順口溜:小蟲寺牡丹,花寺海棠,天寧寺牡丹,法源寺丁香。每年春天,普通人都會去這四大古剎賞花。

讓我們先談談小蟲寺。該寺是唐代著名的寺廟,位於小蟲胡同。清初以棗花聞名,後來以丁香花聞名。後來牡丹花從山東曹州搬來,尤其是京中有名的青墨牡丹。

另外,花神廟的由來是壹個歷史誤解。清初詩人周良工最早提到“花壇”。有詩《過東關,吳與劉二攜酒談花壇,是釋迦之景,與範府同在楚》。詩裏說的東莞,不是今天珠三角的東莞,而是今天沂河上遊的沂南縣,花壇就在沂南縣。為什麽會有關於北京花壇的傳言?這與揚州八怪之壹的羅聘有很大關系。羅聘是甘家著名的畫家,有兩座高峰。他在北京賣畫的時候,住在右安門外的三官廟。羅聘自稱上輩子在花壇出家,所以自稱“花壇和尚”。他的好朋友曾貴出資修復了三官廟,並為他的書《花壇》題寫了匾額,北京的“花壇”由此得名。

花壇最著名的是海棠和牡丹。據說最早在這裏種植秋海棠的人是嘉慶年間的大臣高東。真君《天誌偶聞》卷九所描述的花壇壯麗景色,能讓人垂涎三尺:墻上掛著顧斌先生的詩詞,花木扶疏,意義非凡。寺南有花田,晨入城之荷,賣花之聲,春事。大多以此地為養根之地,牡丹尤盛。十塊錢可以花,幾長瓶短,春色如海。幾乎是說海棠勝在殿內,華天勝在殿外,尤其是牡丹勝。周壽昌的《花殿看海棠》是描寫殿中海棠的名篇:花殿海棠樹,老佛坐看三百年。舞之則跪拜亭臺,燕子紅紫。偶爾因為小雨打破了春天的寂靜,我把東風放進了酒裏。滿眼芳菲,頓覺禪意,卻聽盛青喉。

從清代中後期到民國時期,花壇成為文人歌詠的聚集地,民國中後期逐漸衰落,如今已不在。民國14年冬天,《現代評論》雜誌發表了淩叔華的小說《花壇》,描述了花壇衰敗的景象:磚瓦院,磚縫裏長滿了亂草,正殿兩側的藏經閣頂上的許多瓦片已經被掀掉,紅墻上的灰燼已經成片脫落。院子裏沒有人,也沒有花樹。只有墻腳下的壹株植物被砍掉了,只剩下壹小截莖。它做了兩三根長長的樹枝,伸出了墻,迎著陽光開了幾朵粉紅色的花。如今,人們看到這些文字,不禁感到淒涼。

天寧寺不同於花寺,寺廟至今保存完好。位於廣安門以北,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原名廣林寺。自明末以來,天寧寺逐漸成為北京賞花的好去處。清代寺內有花壇,有牡丹桂花,荷花菊花。

遺憾的是,小蟲寺的牡丹、花會寺的海棠、天寧寺的牡丹已經不能追了,只能欣賞法源寺的丁香花。法源寺位於宣武門外教胡同南段東側,建於唐代。清代,雍正帝名法源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古寺。清代康、甘之後,法源寺以花木繁茂而聞名。乾隆曾在此種過兩棵西府海棠,當時海棠最為繁盛。同治、光緒以後,京城以紫丁香為主,直到1949。寺內前庭後院種有紫丁香,稱為“香雪海”,法源寺因此得名“香砂”。即使是在鮮花盛開的四五月,庭院裏的薰衣草和淡藍色的香霧也營造出了壹種幽靜芬芳的氛圍,生動地體現了“枝頭繁花似錦,致佛家閉關”的名句。法源寺的紫丁香曾與小蟲寺的牡丹、恭王府的海棠並稱為京畿三大花事,是京城人喜愛的地方。歷史上林則徐、紀曉嵐、龔自珍等名人都曾在這裏留下足跡和詩篇。就連印度詩人泰戈爾也在徐誌摩的陪同下,到法源寺賞紫丁香。

如今法源寺還保留著幾株珍貴的丁香樹,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還有產於南洋馬魯古的紫丁香,其花為四瓣,盛開時花邊較暗,有滴水之勢,實在難得。如果遊客置身其中,品茶聞花,聽著遠處隱約傳來的梵文悠揚聲,就覺得古寺遙遠而深邃。

除了以上四個寺廟,老北京還有其他的寺廟可以賞花,比如學園寺、潭柘寺、頤和園。學園裏的玉蘭,明代就有了,歷史上是北京第壹。潭柘寺的玉蘭是雙色植物,被稱為“二喬”,也讓人遐想。

說到老北京的花,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老北京留下的花神廟。花神即花神,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唐代天寶時期。據說有壹個牡丹仙子在花叢中玩耍。北京最著名的花壇是豐臺區胡阿祥鎮的西華寺和東華寺。西華寺,又名西寺,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是花農祭祀花神的地方,也是豐臺花卉行業協會的集會場所和會館。東華寺,俗稱東寺,也建於明代,是花農祈求豐收的地方。

除了以上,老北京的花壇還包括北大未名湖上的慈濟寺,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在已經沒有花神廟了,陶然亭公園秋瑾碼頭頂上的花仙廟,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頤和園裏還有壹座花廟,位於蘇州街北側,妙覺寺東側。它是北京唯壹保存完好的供奉花神的寺廟。這座寺廟建於光緒十四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摧毀,1990年重建。

談及以上,回憶北京的花和相關文物,是為了讓人珍惜和欣賞稍縱即逝的美好。令人高興的是,北京人對花草很感興趣,可以賞花的地方遍布京城,而不僅僅是皇家園林、寺廟或者故宮的壹些園林。如今,人們走出家門就能聞到花香,已經是壹件很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