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乃瑞是魯迅的主要“對手”陳垣(筆名陳西瀅)的女婿。長期擔任愛丁堡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授。他熱愛中國,熱愛中國文化,深入觀察魯迅思想和文本世界50多年。
近日,記者采訪了該書的譯者、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魯迅研究專家王家平教授。
他說,魯迅傳記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但大多是高度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魯迅形象,這種概念化的弊端今天仍在延續。與此同時,學界有識之士開始了“還原魯迅”和“回歸魯迅文本”的工作,試圖將魯迅從神龕中拉回來,恢復魯迅與人的“對話關系”。秦乃瑞撰寫的這本魯迅評傳反映了這種回歸。
魯迅癡迷於工作,所以不吃帶刺的魚。
王家平認為,“秦乃瑞是以平等而非仰視的視角來書寫魯迅人生旅途中的各種人生經歷和思想創造”,他試圖用更貼近生活的史料來豐富人物形象。
在書中,秦乃瑞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魯迅的日常生活:“魯迅的日常生活開始得很晚,有時到11才起床。”“魯迅喜歡吃肉和魚。但他不吃帶刺的魚,因為像他這種執著於工作的人認為去除魚刺是不必要的麻煩和浪費時間。”“魯迅對書籍是很講究的。他經常整理書架,想找出哪些書在他的手邊...魯迅還用蠟紙包書來防止它們變臟。他也用這種方法保存他的手稿。”
與其他作家相比,魯迅的生平似乎引起了當前學者的研究興趣。對此,王家平說:“這是因為以往的研究對魯迅作為人而非神的壹生關註太少。”
周氏兄弟關系破裂的新視角
王家平認為,這本書不是壹部純粹的學術專著,其在魯迅研究方面的學術突破並不突出,但在魯迅生平和創作的某些方面仍有獨到的論述。比如,在魯迅與周作人兄弟關系破裂這壹重要問題上,秦乃瑞提出了獨特的看法。
秦乃瑞在書中推測:“不管俞泰子指控魯迅猥褻她是否屬實,她和魯迅之間壹定有什麽不愉快。”他把“不愉快”歸結為兩個原因:“魯迅有時會問壹些關於家庭開支的必要問題,使管家余泰新逐漸厭惡魯迅”;在家庭中得到幫助的人以後會怨恨自己的依賴地位。
據書中秦乃瑞的記述,俞泰子雖然瞧不起周,但卻把周兄弟當成經濟靠山,想盡壹切辦法拉近妹妹芳子和周的距離,甚至把芳子灌醉,把芳子和周關在壹個房間裏,最後撮合了這樁婚事。“這是壹個新穎的視角,”王家平說。
秦乃瑞認為,周作人壹直受到魯迅的照顧,從而生活在大哥的陰影下,形成了壹定的壓抑心理;魚臺真子與魯迅沖突後,周作人完全站在妻子壹邊。“秦乃瑞指出,周作人的創作才華雖然毋庸置疑,但缺乏大哥的精神和骨氣。”
魯迅的過度神化和冷漠,都是出於無知。
“自1936魯迅先生去世後,魯迅日益被神聖化。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魯迅成為思想神壇上最突出的神之壹。”王家平說,中國的讀者基本上是從課本上接觸魯迅,而不是直接閱讀他的文集,魯迅淩駕於他們之上。時至今日,大多數中小學教師仍然過分強調魯迅批判舊社會的思想意義,而未能展示魯迅本人生活的文化意義和作品的審美藝術價值。
近年來,魯迅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撤退”,質疑魯迅文學價值的聲音也不時發出,頻頻引發爭議。對此,王家平直言:“過去我們過分推崇魯迅,把他神聖化,是出於無知;現在對他的冷漠和批判是出於誤解和無知。”
王家平說,魯迅在國際學術界壹直很受歡迎,“因為他是有著悠久文明史的中國的作家,因為他的作品最能呈現中國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況”。
王家平認為魯迅對日本和韓國文學的影響比歐美國家更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坦承,魯迅是他的精神導師。在他心目中,魯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家之壹。”
嶽父與魯迅的筆戰
保持中立
1970年,秦乃瑞與陳西瀅的女兒陳小英結婚。20世紀20年代中期,魯迅與陳西瀅圍繞“女子師範大學事件”展開了壹場筆戰。女婿如何評價這場筆戰?王家平說:“秦乃瑞不喜歡老丈人。他堅持學者應有的中立立場。”
秦乃瑞認為,陳西瀅與魯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希望采取理性的妥協,而不是暴力的革命。書中寫道,“他認為發生在女師大的惡性沖突根本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相反只能適得其反。”
1926,寫累了的陳西瀅放下了筆。秦乃睿不否認魯迅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但秦乃瑞也說,這種說法確實簡化了魯迅與陳西瀅論戰的格局。”認為秦乃瑞將陸、陳視為不同文人集團的代表,以此來分析論爭的起因和結果。“在爭論中,魯迅、陳西瀅背後有學者、名人在暗中支持;所謂辯論的雙方,其實反映了過去生活在同壹戰線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內部分裂。”
”秦乃瑞註意到這位女師大校長和陳西瀅都是江蘇無錫人。這不是巧合,所以他在書中寫道:‘在這場辯論背後,有壹些地區性的宗派因素在起作用。’”王家平指出,此外,秦乃睿還在從內部觀念、知識分子群體等方面分析筆戰的原因,從價值觀的差異來解釋沖突,分析更加客觀公正。
秦乃瑞在書中描述他們的分歧時指出,雖然陳西瀅和魯迅對“女子師範大學事件”的看法不同,但他非常欣賞魯迅的文學成就。他曾評價說:“阿q不僅是壹個類型,而且是壹個活潑的人。他像jy、魯、劉姥姥壹樣生動有趣,將來大概也會壹樣不朽。”對此,王家平表示:“很多人認為‘筆戰’是壹場激烈的相互攻擊,但事實並非如此。秦乃瑞的描述有助於消除這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