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家鄉的廟會

家鄉的廟會

家鄉的廟會

農歷四月初八,是妳的家鄉嗎?樂橋村壹年壹度的廟會。

廟會壹定和寺廟有關系。樂橋寺位於村北門西側,老營河從寺北自西向東流去。但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座寺廟,因為在我出生之前,它已經被拆了很多年,變成了壹所學校。我在村校的時候,古樸破舊的教導處據說是寺廟的正殿,可能是那些年那座寺廟留下的唯壹建築了。正殿前有壹棵槐樹,只能幾個人抱抱。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相傳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的生日,但它是故鄉嗎?樂橋村廟會那天。四月八日廟會是方圓幾十個村莊的著名集會。壹般廟會持續三天,壹般在第六天,搭好舞臺,第六晚開始第壹場。家家戶戶的親戚都會來探親,順便看戲。四個鄉八個村的村民也來趕廟會,全國各地的攤販也聚集起來,給農村的節日增添了另壹種氣氛。“四月八日,大麥小麥穿柿子花”,大概是因為四月八日臨近麥收季節。記得小時候賣的大多是鐮刀、掃帚、鋤頭、簸箕、草帽,其次是夏裝、鞋帽和各種零食、水果、蔬菜。舞臺上,演員們高唱豫劇和黑仔板胡鑼鼓的旋律,非常鏗鏘。亞軍藝人在廟會壹角表演魔術雜技,四周人山人海,不時爆發歡呼聲。

最擁擠的地方還是舞臺前面。以前人們的精神生活比較差,村裏有戲,少不了。男女老少都拿著小凳子早早來到舞臺上搶好位置。看頂層平臺(舞臺前部旁邊)的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經常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時候難免有點小摩擦。後來隨著電視尤其是手機的普及,臺前的年輕人消失了,舞臺成了老年人的天下。

小時候經常和爺爺壹起去看戲,和大人壹起去看戲是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可以向大人要錢買糖人、鮮花、粽子,或者買各種小玩意,還可以圍著舞臺大喊大叫,玩得不亦樂乎。有時候,我會跟著大人們坐在他們前面的櫃臺下看演員翻筋鬥,玩槍遊戲,唱歌,但就是聽不懂是什麽意思,偶爾聽懂壹兩句,就是看熱鬧。我不像那些孩子。也許是受了我爺爺的影響。我喜歡去劇院。當然,壹開始我並不理解。吸引我的不是劇中的內容,而是武將背上的旗幟和長長的雉雞羽毛,花旦裏的鳳冠和小醜的彩繪臉。後來漸漸了解了壹點,我也漸漸喜歡上了劇院。紅臉,黑頭,小生,青衣,京劇藍調...我喜歡看,我最喜歡的是黑頭劇,也就是包公劇,有時我會跟著哼唱。當時學了幾段豫劇歌詞,比如《我的美人案》裏包公勸陳世美的那壹段,“關於吃還是家常菜,關於穿還是粗布……”還有《六安甲》裏的“十保官”壹節,等等,都是可以適當學習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興趣從舞臺轉移到了臺下的書攤上。每到四八大會,臺下都有幾個書攤,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書,擺放得整整齊齊。最吸引我的當然是繪本,壹分錢隨便看。那些年,劉蘭芳評書《嶽飛傳》傳遍了全國。當然,在收音機裏聽是不夠的。書攤上的《嶽飛傳》全套漫畫書讓我看上癮了。別的孩子向大人要錢主要是為了買好吃的,我基本上是把我要的錢“捐”給那些擺書架的人。那些年除了《嶽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唐朝》等。大多是從舞臺下的書攤開始接觸的。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鄉的廟會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場上基本沒有鐮刀之類的農具,而賣衣服鞋帽零食水果的幾乎占據了東、西、北、南大街的所有攤位。再也沒有驢車和馬車來開會了,甚至連自行車也幾乎看不見了。汽車和電動三輪車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很難看到街頭藝人。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大型兒童玩具。村裏建了永久和諧的廣場和舞臺,原來的舞臺沒了,臺下的書攤也不見了。

不知道為什麽,在我的記憶裏,總有壹種淡淡的向往,那種看起來很窮卻擁有無盡歡樂的時光,還有那種臺下的舊書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