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代表作:《茶館》、《龍須溝》、《廣場明珠》。
1,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通過黃包車夫“祥子”最後倒下的生活故事,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祥子的經歷證明,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勞動人民是不可能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個人奮鬥來改變自己的處境的。
2.“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寫的壹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壹部表現北平淪陷區普通百姓生活和抗戰的小說。這本書由三部分組成。該書以北平小陽泉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氏家族為主體,錢氏家族、關氏家族等居民為輔助,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交織在壹起,深刻地展現了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普通人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3.《在紅旗下》
在這部作品中,老舍以自傳為線索,展現了社會風俗和歷史變遷。不同於以往的寫作,他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晚清旗手的生活習慣做了壹次精彩的表演。為此,自傳為觀察、走進歷史、審視民族風俗提供了壹個很好的視角。
4.茶館
《茶館》是現代作家老舍在1956寫的壹部話劇。發表於1957年7月初巴金主編的《收獲》雜誌第壹期。6月1958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該劇分三個時代展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遷: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通過壹個叫魚臺的茶館,揭示了中國近半個世紀黑暗、腐敗、離奇的社會,以及這個社會裏的所有人。
5.龍須溝
《龍須溝》是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頌歌。講述了主人公成瘋在舊社會從藝術家變成“瘋子”,再在解放後從“瘋子”變成藝術家的故事,反映了解放前後中國人民的不同命運以及對黨和政府的擁護和熱愛。
該劇描述了北京壹個小雜院的四個家庭在社會變遷中的不同經歷,展現了新舊時代的巨變。劇中塑造了程瘋子、王阿姨、娘子、四嫂丁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