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砂鍋居的歷史故事

砂鍋居的歷史故事

相傳清朝,宮廷王府有祭天、地、日、月、神等儀式,選用上等整豬煮熟,壹部分作祭品,壹部分給參加祭祀儀式的來客食用,但吃時只可沾鹽和醬油,沒有獨特味道,因此引不起王公貴族們的食欲,每次用罷常常將剩余賞賜給群臣分享,有的廉價賣給更房。因王府的祭祀多,剩余也就多。更夫(看街人)吃不完,怎麽辦呢?於是便當起店主,擺些舊桌子、舊凳子做起了生意,壹來可以增加收入,二來也可打發無聊時光。天長日久,更夫不滿於現狀,琢磨著怎樣才能讓做的東西更有味道,於是想起了在禦膳房工作過的庖丁(廚師),決定與他們合作,以豬肉、內臟為原料,采用燒、燎、白煮的制作方法做出多種美味菜肴,賣給壹些小官吏、太監。這樣,壹傳十,十傳百,庶民也來壹飽口福,王府的烹飪技法也隨之傳入了社會。

他們的生意日漸興隆起來,便在定親王府外開了鋪子,小店取名“和順居”,喻意和和順順。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楊靜亭的《都門紀略》壹書中即有“白肉片,會肝腸,燒下碎,燒下頦,和順白肉館在西四牌樓缸瓦市路東”的記載。 有趣的是,據傳和順居煮肉時用的是壹口直徑四尺、深三尺、明代年間的特大砂鍋,壹次可煮壹頭整豬,吃過的人們形象地將小店稱為砂鍋居。日子久了,便取代了“和順居”這個店名。

砂鍋居的菜肴味道佳,主人又待人和氣,且買賣公道,食客盈門。開業之初,每天只做壹頭豬,好食者眾多,座無虛席,到了中午就賣完了,便將高高掛起的幌子摘掉。所以北京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看來,想吃這壹口,還得趕早呢。

據傳,砂鍋居曾有乾隆皇帝留下的禦筆。清代開業之初,常有宮內文武官宦來此品嘗,民間流傳“白肉壹絕”的說法日漸傳入宮內,乾隆皇帝有所耳聞。壹日,皇上興致有佳,差人傳砂鍋居廚師進宮,膳後余興未盡,遂題筆“此乃珍饈,味之壹絕”。從此,砂鍋居名聲大震。至嘉慶年間盛景空前。有“缸瓦市中吃白肉,日頭才出已雲遲”的說法,妳是否從中體會到了該店的興盛?京都商賈見有利可圖,紛紛效仿。砂鍋居趕快在它的門臉掛上“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的對聯,以示其正身。

民國期間,開始增設晚餐,不再逾午則閉門了。婁銳在《首都雜詠》中贊道:

異品佳肴說舊京,漫將滋味任公評。

調成豬肉千般樣,且把肝腸萬種烹。

打破舊規添晚賣,為合時代也犧牲。

何妨壹識廬山面,借問砂鍋壽幾齡。 解放以後,花德旺等老師傅於1952年創制推出了名副其實的砂鍋菜--砂鍋白肉。選用的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膩,湯純且味厚,在三九隆冬之季,吃上壹個砂鍋白肉,香在口中、暖在心頭。其後,砂鍋三白(白腸、白肚、白肉)、砂鍋丸子等陸續出臺,深受顧客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