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半夏長什麽樣?

半夏長什麽樣?

中文名:半夏

中文名稱:半夏

拉丁學名:半夏,半夏

學名:半夏

本種為中國植物學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毒性為全株,塊莖毒性較高,生食0.1—1.8g即可..對口腔、喉、消化道粘膜有強烈刺激作用;少量服用可使口腔和舌頭麻木,大量服用可引起灼痛腫脹、不能說話、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緩慢而不均勻、痙攣、呼吸困難,最後癱瘓死亡。有些人因為吃了太多生半夏而永久失聲。小鼠腹腔註射半夏提取物的LD50相當於塊莖13.142 g/kg,慢性中毒致死原因可能與刺激腸道產生腹瀉有關。註射20g/kg塊莖乙醇提取物後,多數死於共濟失調。

內容介紹:

半夏(本經)

不同名稱:文帝、水玉(經典)、壽田、石鼓(別錄)、楊彥半夏(唐本草)、合谷(本草)、蠍草(植物名稱考證)、朱迪半夏(昆明藥用植物考察報告)、芋頭果(貴州)老羅頭(江蘇植物藥誌)、豬屎豆、豬屎豆(河北藥材)、草菜根、天星、老羅巖、芋頭芋(山東中醫誌)、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醫誌)、竹半夏(廣西漢

來源為天南星科半夏的塊莖。

植物形態學半夏,又名:半夏。

多年生草,15 ~ 30厘米高。

塊莖近球形。

葉來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 ~ 23厘米,葉柄下部內側生壹白色珠芽;壹年生葉單葉,蛋形,心形;2 ~ 3年後葉為3小葉復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 ~ 8厘米,寬3 ~ 4厘米,兩側較小,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光滑無毛。

穗狀花序頂生,花序梗往往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長6 ~ 7厘米;花單性,沒有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於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呈圓柱狀,雌花著生於雄花下部,綠色,間距5 ~ 8毫米;花序頂端的附屬物呈鼠尾狀延伸,壹般長7 ~ 10 cm,直立突出於佛芽之外。

漿果呈橢圓形,綠色,長4 ~ 5毫米。

花期為5月至7月。

結果期為8-9月。

在潮濕的草地或山坡和溪流上的森林裏野生。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7-9月采收,挖,洗土,去皮,曬幹或曬幹。

藥材的幹燥塊莖呈球形、半球形或斜形,直徑0.8 ~ 2厘米。

表面為白色或淡黃色,未清潔的皮膚為黃色斑點。

上端圓扁,中央有凹陷的黃褐色莖痕,周圍有褐色麻點狀須根痕,下部鈍圓光滑。

堅實致密。

縱切面呈腎形,白色,充滿粉末;品質陳舊或幹燥工藝不合適的為灰白色或黃色線條。

粉嗅鼻,味辣,嚼之黏,舌麻,喉刺。

最好是大的,皮幹凈的,顏色白的,質地紮實的,粉感十足的。

小、不潔、黃白、小粉次之。

產於全國大部分地區;所在地: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四川產量大,質量好。

除上述品種外,還有掌葉半夏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作為半夏使用。

與半夏的主要區別有:半夏的塊莖較大,壹般直徑3 ~ 4厘米;葉片呈掌狀,有9 ~ 11個小葉。

見掌葉半夏。

化學成分塊莖含有揮發油、少量脂肪(約34%的脂肪酸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澱粉、煙堿、粘液、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膽堿、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3,4-二羥基苯甲醛。

芽中含有尿酸及其糖苷。

生半夏炮制:去雜篩灰。

半夏:將半夏清洗幹凈,用冷水浸泡,避免陽光暴曬,並根據其產地質量和顆粒大小調整浸泡天數。

浸泡10天後,若出現起泡,每100斤半夏加2斤明礬,浸泡1天後再換水,至味微辣,取出略幹。

將甘草研成粗片,加水煎煮,將石灰片浸泡在甘草湯裏,加水調勻,去石灰渣,倒入半夏中浸泡,每天攪拌至顏色均勻,至黃色飽和,內部無白心為止。

取出後陰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