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廢天地,勞苦的農民還在餓死。“這樣的景象在當代很少見,但在古代卻是常態。
01
要知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句三國歷史上的名言在今天依然成立。現代社會穩定和諧的很大壹部分原因是人民群眾衣食無憂,生活健康。現代人不用挨餓,因為這有利於社會變革和糧食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貢獻。
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古代中國,曾經有壹個人在糧食生產上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紅薯之父”,被現代人稱為“古代袁隆平”。他就是陳震龍,明朝萬歷年間的人。他曾經冒著生命危險從菲律賓偷了壹根藤條,使明朝人口增加了3億。
▲陳震龍
陳振龍出生於福建省昌樂縣。由於家鄉土地貧瘠,水稻歉收,家鄉的人們經常挨餓。陳振龍壹直想改變家鄉人民的現狀,讓家鄉人民能吃飽飯。所以,陳震龍不是為了功名而讀書,而是棄儒從商。
明朝萬歷年間,大部分商人選擇下海經商。陳震龍也加入其中,隨商隊來到呂宋島,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陳震龍看到呂宋島人民吃的主食是明朝沒有的作物,就是竹樹,現代稱之為紅薯。
▲呂宋島風光
陳振龍了解到,竹樹不選擇生長環境,適應性強,產量高,耐旱,結果能吃,生熟無區別。陳振龍當即有了把這種作物帶回中國的想法,認為這樣可以改變家鄉人民吃不飽的局面。
02
16世紀新航路的發現,使呂宋島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也把西班牙的糧食作物——竹樹帶到了呂宋島。馬鈴薯的原產地是美國。由於西班牙的大規模殖民侵略,馬鈴薯從美洲傳到了呂宋島。
▲西班牙殖民時期油畫
當時西班牙控制著呂宋島的關稅權,嚴禁貨物流向其他國家。尤其是煮熟的,也是禁止的。所以,陳震龍要把朱叔帶回國,並不容易。
中國商船在呂宋停留多日後即將返航,但陳震龍並沒有隨船離開,而是留在呂宋學習培養朱叔,等待機會將朱叔帶回故鄉。把竹樹的果實帶回老家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西班牙人查的很嚴。好在經過多日的學習,陳振龍了解到,培育朱樹只需要壹株朱樹藤,於是決定找個機會,帶壹株朱樹藤回國種植。
▲商船貿易
1593,陳振龍做好壹切準備後,靜靜等待中國商船的到來。碰巧有壹艘中國商船停靠在呂宋島。陳振龍用船上的麻繩套住朱薯藤,然後綁在貨物上,從而躲過了西班牙人的調查。
商船出發後,陳震龍擔心西班牙人會來搜查,不敢耽誤行程,帶著朱樹藤馬不停蹄地回到福建。
03
帶回朱樹藤後,陳振龍立即嘗試種植。不久後,朱樹在陳振龍家鄉的貧瘠土壤中開花結果。後來,朱樹的種植推廣到昌樂縣。次年,福建大旱,百姓收成大減。福建巡撫金正納悶時,得知昌樂縣因種植竹樹而未受旱災影響。陳震龍還向金建議將竹書的種植範圍擴大到福建。晉聽從了他的建議,朱叔成了饑荒之地的救命稻草。
▲紅薯地
在金的推動下,竹書幫助百姓渡過了饑荒,因為竹書裏面是金的,在百姓饑餓的時候非常珍貴,也被稱為“金土豆”。後來浙江、廣東、山東等地也開始大規模種植朱薯,又因為是外翻作物,在其他省份被稱為“紅薯”。
▲紅薯
清朝初期,全國壹半以上的省份都種植紅薯。清乾隆年間,全國各地都種植紅薯。明末全國人口只有6543.8+0億,繁榮昌盛,全國人口4億多。人民衣食無憂,人口不斷增加。
即使人口暴漲三倍多,清朝也沒有發生嚴重的饑荒,紅薯對此貢獻很大。帶紅薯回來的陳振龍,也解決了中國3億人的溫飽問題。
標簽
今天,中國有超過14億人口。人口的增長不僅是因為社會穩定,也是因為食物供應充足。糧食供應得益於這些為民生努力的人。可以說前有陳震龍,後有袁隆平。這壹成就可謂:“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絲毫不遜於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