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杏林大觀園藥膳食譜之前,我們想和大家聊聊藥膳的來源。
我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藥膳是用藥物食用,達到防病、保健、治療、康復的目的。大約從唐末開始,壹些食療著作不再滿足於討論單壹食物的治療和保健作用,而開始發展復方,這是這壹新階段的代表作。是唐末四川名醫雲隱的《食醫心鑒》。《醫學博士心臟指南》原本是兩卷,按癥狀分類,每壹類列出幾個或幾十個方子。到了宋代,藥膳又有了發展。北宋初年編纂的《太平盛慧芳》和後來出版的《生濟總錄》是兩部重要的醫學專著,每部都有幾卷專門論述食療的內容。兩本書所列的食療方劑,大多屬於藥膳形式,分為粥方、湯方、米方、餅方、勝方。元代胡思慧的《食療方》第二卷《食療疾病》,涵蓋了幾十種藥膳,也是很有價值的。其他飲料約150種,很多也是藥膳,如湯和粥面,有配料和制作方法,並註明要治療的癥狀。
現代最流行的藥膳,無非就是粥、面、湯、菜,而且大部分都是菜,出現了專門做藥膳的餐廳。常用的藥膳有冬蟲夏草鴨、白果全雞、黃芪燉雞、黃酒炒田螺、蓮子豬肚、杜仲炒羊腰、百合粥、荷葉粥、馬齒莧粥、茯苓餅、山藥餅、當歸羊肉湯、山藥奶油湯。很多疾病都是用藥膳來證明的,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關註食療。許多醫生和廚師都在不斷開發新的藥膳品種,出版壹些藥膳食譜。
為了推廣藥膳,我國衛生行政部門公布了幾十種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的中藥,如大棗、枸杞子、牡蠣、苦杏仁、海帶、蓮子、酸棗仁、甘草、羅漢果、茯苓、香薷、紅花、紫蘇等。當然,還有更多中藥被納入藥膳,卻沒有合格的地位。如何進壹步合理開發它們是相關專家正在討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