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供銷社大院門口是國營飯店,廚師姓張。做飯的同時,還可以做油條、蛋包、燒雞。
被吳起熏黑的餐廳,四面墻沾著油煙,兩個炒菜的大鍋,衛生環境說不上好,但能做出讓人回味無窮的味道。
因為食材有限,菜品並不豐富,但有家鄉菜的特色。我最喜歡張楚做的蘑菇雞丁,銀芽雞絲,琉璃球。他能用最簡單的配料做出獨特的味道。
琉璃丸子是涼菜和甜菜。以蘋果或香蕉為芯,把刀改成略圓,在它們周圍裹上壹層漿糊。然後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冷卻,再放入另壹個鍋裏煮。當糖液變大,用筷子拉出來的絲硬了,就把炸好的果塊放入鍋裏快速翻炒,等糖液完全包住就可以把炸好的果塊取出來了。冷卻後,糖殼微紅,晶瑩剔透,如玻璃般美麗,故稱玻璃球。略透明的外殼包裹著略軟的果心,咬壹口清脆可聞,糖渣在口中融化,真的很好吃。
琉璃的做法和拉絲差不多,只是拉絲的糖軟而粘,筷子需要蘸水;玻璃又硬又有糖,不需要蘸水。兩者只差幾分鐘,味道卻大不相同。
我搜索過這道菜,關於它的信息很少。肯定只是我家鄉菜,不太知名。
張楚煮糖的技藝爐火純青,做出的琉璃球甜硬脆,頗有特色。
90年代中期市場開放後,張楚承包了壹家國營餐館。壹開始主要以他的特色菜為主,回頭客也不少。附近住戶來了客人,他經常打電話訂壹桌菜,女兒負責送。他女兒比我大幾歲。她十五六歲的時候,又高又壯。乍壹看,她從小就能跟上營養。這和張楚在國營飯店工作幾十年有很大關系。初中畢業後,她停止了學習,在張楚的餐館裏幫忙。她送菜的時候,壹手拿著自行車把,壹手拿著裝著四個菜的盒子。她騎得又穩又快,有力氣操縱自行車。
後來,張楚年紀大了,餐館就交給了他的兒子張。
近幾年回到老供銷社,原來的國營飯店變成了“張楚飯店”。我進去細細品味年味,才發現菜單已經改成了燉笨雞、燉排骨、炒帶魚、魚香肉絲、木須肉、辣子雞等主菜。用大火爐的地方已經坐滿了人。
張接手酒店後,調整了菜品,擴大了門面,兼做婚宴。我問為什麽不做那些特色菜。廚師張說,以銀芽雞絲為例。掐根豆芽太費時間,又賣不出高價。不劃算,而且費時費力。煮糖的時候如果沒有掌握好溫度,壹壺糖就浪費了。
從搬出供銷社的那壹年開始,我就沒機會吃張楚的琉璃丸子了,別人做的總是差不多有意思。
算下來他應該也是八旬老人了。願他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