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關於“艷華”有幾種觀點,我認為值得商榷,所以特寫此文,求教專家。第壹,閻話是閩南話。筆者認為這個提法相當有限,因為福建方言有閩西、閩北、閩南、閩東、客家話五個系統。這五種方言雖然都是中原漢族的後裔,都有閩語的共同特點,但自成體系,根本無法互通。福寧圍位於福建省東北部,相當於東宮山以東、屏南、寧德以北。隸屬於霞浦縣,是以福清、長樂、古田福安等閩東北17個縣市為代表的方言區。南方方言應以廈門為代表,涵蓋漳州、泉州、東山。閩北方言,以建甌為代表,分布在建陽、松溪、武夷山壹帶。因此,筆者很難同意將閻話歸為閩南話,取閩東話應該更客觀。
第二,象山縣巖方言和爵溪鎮方言屬於同壹語系。爵溪鎮在明代洪武時期還設置了巡檢司和數千個辦事處,也形成了城中獨特的方言區。它的語言和壹嶺之隔的臨海鄉和八公裏之外的丹城鎮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人把爵溪方言和觀海衛的嚴方言稱為浙江第二大語言區。事實上,當時駐守爵溪的窮兵多為中原人,其中有相當壹部分是河北大明府人,所以北方方言開始流行。清順治十八年(1661)“沿海居民入內地”,覺西三面環山,壹面沿海,但因道路不通而幸免於難。因此,大明府軍在任期屆滿後壹直留在駐地,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方言社區。其語言大多保留了中原語音的基本特征,詞匯也帶有明顯的北方方言特征。如鄲城方言中的“阿拉”、“尼拉”、“尤乃”、“齊拉”,爵溪方言中的“我們”、“妳們”、“他們”、“誰”,所以不僅可以破譯,還可以用來和當地人、外地人對話。因此,關的鹽方言和爵溪方言不能合並為“閩方言”。
第三,我認為“言化”是“意化”的錯誤。因為祁家軍抗擊日寇在民間名聲很大,傳說很多,在義烏招兵買馬,認為顏方言是義方言。其實齊家軍流動性很大,主要活動都不在觀海衛地區。沒有數據可以檢驗軍隊是否長期入駐觀海衛。明朝嘉靖年間,慈溪人沈應掌關、事務,盛颯為鎮守浙、撫州、而作的《去想》壹書,以及中國軍隊統帥認識南唐公爵時,也有提到戚家軍駐關的記載。所以“壹化”並不具備在觀海衛生根發芽的種子和土壤,更何況嚴華早在齊家軍組建前壹百多年就已經存在。
由於出海謀生早已是觀海衛壹帶人的重要出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燕方言也被帶到了國外。海外華人常以嚴方言為紐帶,傳播信息,聯絡鄉情。比如南陽人把閻話叫做“暗話”。抗日戰爭時期,老百姓還用閻話和35支隊的聯系方式,躲避敵偽的搜索。這裏特別提到的先生,也是來觀海衛學閻話的,並把它作為上海證券(股票)市場的“暗號”接觸。據說十裏羊場曾經流行過燕語,是因為多次避過洋人的耳目,發了財。股市裏的老外曾多次請壹些語言學家破譯閻話的內容,但閻話的發音不涉及字義,無法透露其秘密。於是,通過公開和秘密的渠道,有人來到觀海衛調查被稱為“東方語言活化石”的鄢方言,使衛城成為歷史上的彈丸之地,在寧波商幫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改革開放後,很多海外華僑回鄉探親,有些閻方言還說得很流暢。正是因為“鄉音沒變。”目前,生活在海外、香港和臺灣的觀海衛人,仍然恪守著“寧棄祖田,不忘祖言”的祖訓,都要教子女說幾句燕方言,以示不忘祖業和鄉情。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筆者接待了數十位陪同考察嚴方言的人士。早年,筆者曾帶著調查者去過管亥未夕和北門鎮附近的燕方言區。幾乎65,438+0,000%的人會說閻話,50%左右的人用閻話說話,甚至聽不懂“外地話”。20世紀80年代,我受CPPCC慈溪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委托,對嚴方言進行調查。能用燕話直接對話的人不多。去年筆者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很難記錄到100多種常用的閻方言。而懂幾句燕話的人在觀海衛乃至整個三北地區還是很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