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內晚三疊世延長組遺跡化石的研究起步較晚。陸宗琦(1998)首次報道了屬於深水環境的魚類遊動遺跡,並相繼描述了延長組的其他遺跡化石類型和代表性環境。近年來,我們完成了沈積體系和儲層的研究,對各種遺跡化石進行了系統的觀察、收集和鑒定。
1.5.3.1遺跡化石的類型和特征
根據以往的資料和目前收集觀察到的樣品,表明延長組富含動植物固體化石,動植物遺跡化石豐富,在鉆探取芯剖面和露頭剖面中均有大量發現。根據實際資料,根據遺跡化石的幾何形狀和特征,大致可分為以下八種。
(1)垂直住宅用地
以Skolithos和Cylindricum為代表,這類遺跡化石在巖心和露頭剖面上都有廣泛分布。它是動物為了生存而永久居住的地方。它在形狀上常以密集成群的垂直管狀體出現,其管的大小和密度變化很大。多為泥質基底,管內填充物多為來自上覆地層的砂質物質。
(2)垂直覓食痕跡
以斯考耶尼亞為代表的斯考耶尼亞是壹種垂直或微傾斜的覓食洞穴,具有回填結構,主要是底棲生物為尋找食物而采取的壹種掘洞方式。它與以前的遺跡類型明顯不同,因為管道具有回填結構。
(3) U形管道
以砂生動物(Arenicolites)為代表,呈U形,傾斜並垂直於平面,生活習性可以是生活、覓食和爬行。隨著生活在U型洞穴中的動物的成長或沈積速率、侵蝕速率增大時,U型管道不斷移動變化,其留下的痕跡稱為網狀結構。由於U形管在巖心中暴露的表面很少,體積有限,所以在巖心表面只能觀察到壹些形狀(圖1.8)。
圖1.8寧24井長8段U形巖心管線。
(4)隱藏點追蹤
以Planolites球粒隕石和teichichun為代表,以發育微小的覓食狀潛孔為特征,具有回填結構,但後者teichichun除了吃以外,還有居住的功能。雖然Planolites可以與Skolithos共存,但我們發現這些類型主要出現在淺水湖泊的較深部分或在壹定程度上缺氧的環境中。
(5)水平遺跡
以原生動物為代表,屬於底棲生物在淤泥質基底上覓食、放牧、爬行留下的遺跡,主要代表濁流沈積的半深-深湖或偏遠缺氧環境中的遺跡類型,形狀為網狀、線狀。
(6)逃生遺骸
壹般來說,是指動物在任何突發事件的影響下,逃離不利生存環境而留下的遺骸。它的特點是缺乏長期居住或覓食的襯裏;缺少回填結構或網狀結構;大部分是垂直的上下通道,但也有壹部分逃生口因為難以控制而改變或移動了方向。在層狀地層中,逃生口兩側的地層向下或向上彎曲(圖1.9)。
圖1.9耀縣柳林長9段逸出遺跡化石。
(7)魚類遊動軌跡
這種遺骸和上面的不壹樣,是在水底附近遊動的遊動生物(魚)留下的。這類遺跡常見於現代潮灘(如崇明島的跳魚徑),最早發現於延長組較深水域(陸宗奇,1998)。
(8)植物根
植物根系的發達是陸生遺跡化石的壹大特點。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有不同類型的根,但這些顯示在巖芯或局部露頭中的根,大多只是植物根的壹部分。目前在延長組發現的古根大致可分為五類:壹類是直根,即有壹個明顯粗大的主根,側根逐漸分叉;第二類徑向根系無明顯主根,有壹定數量的初生根從基部向四周延伸;三種類型為須狀根,主根和側根無明顯區分,根系次生分叉不發達;四類為水平根,根細,近水平延伸;五種是根黴菌或根塑黴菌,即根的頂端被氧化,根芯被保留。
1.5.3.2遺跡化石的組合特征及分布環境
根據前人的研究和我們對鄂爾多斯盆地6個剖面露頭和近65,438+000口井的統計分析,根據化石的幾何特征與圍巖的關系或分布特征的沈積條件,總結出7種遺跡化石組合為沈積環境的關系(表65,438+0.2),並初步總結出各遺跡化石組合與成因相或沈積相組合的對應關系。
1.5.3.3利用遺跡化石組合判別古水深
根據上述各種遺跡化石組合、生物習性、遺跡化石形態及其與特定環境的對應關系,初步建立了延長組遺跡化石組合分布圖(圖1.10)。結合其他相標誌、動植物固體化石和現代遺跡化石生態判斷古水深。雖然這項工作開展較晚,但利用遺跡化石組合對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進行古水深判斷和古環境恢復尚屬首次,但初步實踐證明是又壹有效工具。
表1.2晚三疊世延長組遺跡化石組合特征及分布環境
圖1.10延長組遺跡化石分布及古水深判斷
1.Rihizzoliths(根);2.Scyoenia(斯科菲爾德痕跡);3.Cyindricum(列跡);4.Skolithos(石縫);5.沙粒石(白蛉);6.錨地(anchorage);7.Teichichnus(壁跡);8.Plnaolites(漫遊步道);9 .球粒隕石(藻類團塊);10.Godria(線性軌跡);11.魚道12。PRTOOPOPOLODITYON(古代網絡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