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南嶽吃齋的故事

南嶽吃齋的故事

我在衡陽參軍的時候,去過南嶽很多次。有壹次,我和朋友們從金穗山莊魚貫而出,迎面而來的是涼爽的山風和新生梵文。我們爬上山看日出,然後鉆進南越寺看和尚跪著雙手合十誦經,然後在祝融頂附近轉了轉磨鏡臺、藏經臺、麻姑仙境,參觀了佛寺,看了山、看了水、看了遊客。“我們吃素食吧!”大家喊著沖向祝融寺。

祝融寺是南嶽衡山的制高點。這是壹座孤零零的石廟,已經屹立了數百年。香日日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寬闊的石板街上香爐煙霧繚繞,漆黑壹片,殿前照壁上鐫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四個字,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手書。入門,披著古樟樹掩映的庭院綠蔭,來到四東澤的素食館。青磚亮瓦,紅漆圓桌,白瓷菩薩坐在龕蓮臺上對人微笑。高雅的佛教境界是精致的。

素食餐是半個月前訂的。南粵素食向來遠近聞名,每天香客如潮,不提前點是吃不到的。南嶽佛教協會副會長大嶽禪師身穿灰袍,面容清瘦,頭發稀疏。他走到桌前,如數家珍地給我們介紹寺廟素食的由來。

人們吃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火發明之前。《墨子辭國》說:“西周時期,素食成為壹個獨立的食譜體系,它起源於西周奴隸主祭祀鬼神時的齋戒飲食。”《禮記》說:“齊(齋戒)禁止搞鬼神。”寺廟素菜作為素食的壹個分支,起源於西晉時期的寺廟香廚。僧侶靠種植和吃蔬菜為生。南朝時,佛教梁武帝蕭炎親自頒布了“斷酒柔文”的聖旨,禁止僧人邊吃菜邊喝酒。此後,寺廟齋戒的習俗壹直保持不變。到了明清時期,寺廟、廟宇已經形成了品種繁多、風味獨特的菜肴譜系。

?正在這時,兩個和尚來了。第壹道菜叫“無”。有人問:“難道‘聲色富貴’是空的?”大嶽禪師搖搖頭,用筷子指著碗裏的雞形菜說:“‘四個都是空的’。在佛教中,四大指的是土、火、水、風。而這道素菜是豆腐幹做的,俗稱‘素雞’,又因為無頭無腿無毛無內臟,不就是‘四空’嗎?”我們聽後恍然大悟。

第二道菜是“羅漢黨”。油乎乎的小蘑菇堆得高高的,夾雜著玉筍和樹丁。吃吧,很好吃,瞬間就見底了。同伴小吳嘆道:“羅漢的聚會變成了飯局,把‘小和尚’都吃了是罪過!”這正好被上菜的小和尚聽到了,他和我們壹起笑了。第三門課叫“歇壹千年”。黑豆辣椒鋪滿了鍋菇,整個盤面堆成烏龜的形狀。同伴壹邊摘菜壹邊開玩笑:“妳休息了幾千年,我要滅了妳!”他們又笑了。第四道菜是小筍,南越人叫“觀音筍”,菜叫“大家樂”。這竹筍又嫩又脆,人人愛吃。第五個球場是大嶽自己起的名字,叫做“在堅硬的巖石上點頭”這是壹種由油炸豆腐和生粉制成的甜點。大嶽大師解釋道:“對著頑石點頭,顯示了佛教影響的力量。這種方塊狀的生粉豆腐,很像石頭。夾的時候經常用筷子點壹下。難道不是頑石點頭?”眾人壹起歡呼說道。第六道菜是素魚,形狀很像紅燒鰱魚。吃了才知道是用茄子煮的,有“海會連塘”之稱。第七道菜是壹大盤“紅燒肉”。碗壹揭開,“肉”就切成了方形,紅紅的,亮晶晶的。當妳戳它的時候,它會腐爛。原來是冬瓜燜的。這道菜的名字叫“不可思議”。第八道菜是“幹凈壹塵不染”,壹碗蓮子湯。最後壹道菜是油煎辣椒,叫“普度眾生”。不吃辣的朋友最喜歡。山上雖然不熱,但我們都流汗鼓掌。南嶽的素菜太讓人難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