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池
金魚池原址在彈琴峽隧道南口約50米的路基下,原地曾有水潭,潭中天生壹尾大金魚。民間傳說,要是關溝天旱,只要淘壹淘金魚池,就會下雨,十分靈驗。後來泉斷池涸,金魚不存。八十年代建設公路,要從金魚池經過,特意建了壹個石龕,內建方池,額書“金魚池”,並將施工中出土的有七百年歷史的元代石刻,五尊“三世佛”安置池前。九十年代,修建八達嶺高速公路,借用石佛寺溝泉水,將金魚池遷建於此處。
五郎像
在彈琴峽隧道口,浮雕著壹尊兩米多高的佛像,民間傳說是楊五郎像。相傳在這個巖坎下臨溪谷是關溝最險要的地段,傳說中的“五鬼頭”經常作祟,於是雕刻此佛像作為鎮物,保佑來往行人平安。
佛爺臺
1986年在對金魚池進行遷址時,出土了有700多年歷史的元代石刻,這些石刻古樸的雕刻技法和特有的服飾,形象反映了當時的雕刻工藝和社會形態,為保護好這些文物,在水關長城景區入口築臺陳列,供遊人觀賞。
“川字壹號”樓
沿著水關長城向東,過二道門、三道門,即可以看到壹座雄偉的敵樓,敵樓下臺階高達90厘米,是沿線長城所僅見,敵樓六孔雙層,建築巧妙,卷洞上距地3.5米有壹橫匾“川字壹號”,此敵樓是八達嶺沿線長城東部起始點,位於川草花頂山下,“川字壹號”樓由此得名。
詹天佑舊居
詹天佑,廣東南海人,出生於1861年,1881年自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回國,1905年受命任京張鐵路總局工程師,在飽受外國列強欺辱下,用四年時間修築了201公裏的京張鐵路,比預計提前兩年完工,並克服直線距離1000米需爬升33米高程的築路難題,發明了“人”字形道岔,為中國人爭了壹口氣。詹天佑在修築鐵路時,曾經在石佛寺村姬姓人家居住壹年之久,關系十分融洽,其所居住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其子孫亦曾到此瞻仰,2003年在其子孫的大力支持下,把詹天佑曾居住的房屋改設為詹天佑舊居陳列館,供後人瞻仰懷念。
駱駝石
在水關長城景區前停車場東側的山上堆有數塊巨石,狀如駱駝臥於山上,由此得名駱駝石。
彈琴峽
從彈琴峽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只見崖壁陡峭,向東不遠,石崖題刻有“彈琴峽、五貴頭”六個大字,這裏原是關溝著名景觀:“彈琴峽”。
古時,這兒峰回路轉,山清水秀,兩山相峙,石壁相對,清溪中流。溪水從緩坡瀉下,淌流在石罅之間,淙淙有聲,兩岸的石壁為之***鳴,悠揚婉轉,如彈琴聲清脆悅耳,故名“彈琴峽”,元朝詩人陳孚到此,曾寫詩“月作金徽風作弦,清聲豈待指中彈?伯牙別有高山調,寫在松風亂石間。”清代詩人魏源描寫這壹勝景是:“無復戰場悲,但尋響琴峽。”
修京張鐵路時,曾將東北面小山和峽谷削為平地,修八達嶺公路,開山鑿洞的泥沙石塊,填平了溝谷。如今石壁題字依存,溪水旋蕩於峽谷的優美聲音再也沒有了。
佛寺廟
明《西關誌》記載,石佛寺在居庸關北壹十五裏,因以石鑿大悲佛像,故名,明永樂年間建。石佛寺村坐落於廟旁,因廟得名。石佛寺廟於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石佛多毀壞,身首異處。石佛寺於九十年代初修復水關長城時遷至現址復建,在現址築臺陳列金魚池出土的五尊盤膝坐式石佛 ,供遊人參觀遊覽。這些佛像是元代遺物,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五桂頭山洞
五桂頭山洞原是舊京張鐵路壹個隧洞,現路基已拆除廢棄不用。洞高7米,寬4米,長30米。五桂頭原名亂柴溝,為關溝七隘口之壹,在五桂山下。五桂山本名五龜山,在八達嶺南9裏,因山勢如五龜相聚而得名,也叫五貴山。傳說元末,明軍進攻居庸關,亂柴溝有元兵防守,有火家莊火氏五兄弟用火炮轟開亂柴溝,為明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明以火氏五兄弟為蒙古細作的罪名,殺了五兄弟,把五顆人頭懸在附近道旁示眾,人們遂稱此地為五鬼頭。不久,明為了安撫人心,封火氏五兄弟為五顯財神,並立廟於石佛寺西,人們又改稱此地為五貴頭。修京張鐵路時第四次改名為五桂頭。
關帝廟 觀音閣
坐落在彈琴峽谷的石壁上,距地面5米。廟門為天然石洞,上下兩 座廟各壹間,上為關帝廟,下為觀音閣。這裏原來只有關帝廟,清同治二年(1863)黃大元中武狀元,第二年重修關帝廟,創建觀音閣。
彌勒聽音
彈琴峽隧道北口石階下有壹個小龕洞,窄小的石券門鐫刻著“彌勒聽音”,彌勒石像刻工組粗獷,高1.45米,寬1.35米,石像成於元代,距今700多年,1900年八國聯軍被侵略者付之壹炬,1986年修建八達嶺高速公路時,石佛得以重見天日,依舊以滿面的笑容,諦聽高山流水“彈”出的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