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以農耕文明為主,形成了以食用谷物為主,蔬菜水果為輔,肉蛋為輔的飲食結構。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適宜”。在日常飲食中,谷類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水果可以補充日常飲食。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蔬菜可以作為填充物,達到飽腹感。如果還能吃點肉,那就更好了。
《黃帝內經》之所以提出這個古代飲食建議,是基於當時當地的地理、氣候、自然和人文環境。今天也可以借鑒。
把視野放大後發現,從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到今天的歐美,因為地理、氣候、人文等因素的影響,也形成了很多飲食習慣。比如缺少大面積耕地的地區,或者氣候條件不適宜的地區,就不可能形成像漢族中原那樣強大的農耕文化。相應地,他們形成了畜牧文化或漁業文化,這些文化的特點也反映在今天這些地區的飲食狀況中。
比如歐美國家,雖然飲食中有五谷雜糧,但飲食方法與東方不同。他們很少做飯,更多的時候選擇烤面包。在副食的選擇上,牛肉、魚肉、牛奶作為補充更多的選擇;在壹些沿海國家,也會形成以吃豐富海鮮為特征的飲食習慣。
事實上,每個地區的飲食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真正好的飲食習慣是自我養成的,也就是遵循食物多樣、膳食均衡的科學營養觀。在科學面前,食物是平等的,飲食結構是否健康,完全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