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綠豆50克,紅糖適量。藥:土茯苓50克。
功效:祛濕熱,解毒涼血。
做法:綠豆洗凈,土茯苓洗凈,加6碗水煮至豆滿,加入紅糖,煮壹會兒。
說明:綠豆具有解毒清熱的功效,加入土茯苓祛濕利濕,可加速癤腫的愈合。
2、三米土茯苓湯(配茯苓和柴魚)
配料:柴玉、白茅根、茶樹菇、薏苡仁、生薏苡仁、熟薏苡仁、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瘦肉、排骨或雞肉。
做法:將食材放入12碗開水中煮約1.5小時後飲用。
功效:薏苡仁、土茯苓等材料有助於疏通血管、降低膽固醇、解毒消腫、祛濕通絡。適合家裏的老人喝溫和的湯。
擴展數據
土茯苓,中藥學名。它是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幹燥根莖,為多年生常綠攀援灌木,多生長在山坡或森林中。只有幹燥的根莖被選作藥用部分。常於夏秋季節挖掘,去除須根,洗凈曬幹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曬幹入藥。
性味甘、淡、平,有解毒、除濕、滑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汞中毒引起的肢體攣縮、肌肉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瘡。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熱,能入絡,尋濕熱之毒。那些解水銀和光粉之毒的人,他們拿提升來收毒,這就是潛移默化和向下引導的服務。所以他們專治楊梅生毒瘡,深入絡脈,關節疼痛,甚至腐爛,毒火上沖,咽喉腫痛,萬惡之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土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