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和湯圓都有餡。
北方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壹般都是機制的,元宵的操作過程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裏,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幹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分變糊。
南方的湯團(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壹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 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裏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團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壹。包湯團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搟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壹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壹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壹。壹說春秋末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