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魚因長期放養在稻田裏,吃稻花香而得名。其肉質細嫩,骨軟無臭,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燉、煮、炸、蒸都很好吃,尤其是瓦罐煮。湯是用魚煮的,滿屋都是香味。用鮮魚養魚幹仔是泉州人的傳統做法。無論鮮魚從稻田裏挖出來後養在哪裏,矢車菊真正的味道和特殊的香味會在兩個月後消失,但制成魚幹後特殊的香味依然如故。泉州人稱幹花魚為臘魚,其成品金黃有光澤,清香生津,久食不膩。泉州自古有句諺語:“花魚飲酒,見之人不離。”魚出田,家家戶戶聞香,泉州人有“見人坐桌飲酒吃魚”的習俗。真的是“臘魚送飯,鍋刮了”“炸魚肚貨爆了”。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帶著壹批文武官員遊歷江南,到達桂林府。知道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愛吃愛喝,政府和臺當局看中了。派人到處買山珍海味,請名廚,大擺宴席,為皇帝收風幹龍。平日在北京吃的多是北方菜。這次來南方,感覺酒醇香可口,極其清新。席間,他對菜裏的花魚特別感興趣,高興地問:“這是什麽魚?”這個肥嫩可口,而且不油膩。”政府回答說,“這是全州的花魚。”“什麽是花魚?”皇帝又問道花魚是田鯉,百姓在稻田裏餵鯉魚。稻穗開花的時候,魚特別喜歡吃落在水面上的花。吃了之後長得又肥又嫩,沒有腥味。”政府恭敬地回答。幹隆信後,非常高興,說:“荷花的魚又嫩又好吃,武昌的魚是吃不到的。“從此,州花魚被列為地方貢品,身價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