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是的讀法是jí jī
及笄,漢語詞語,拼音是jí jī,意思是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鄭玄註:“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笄,發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舊唐書·後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聰惠……年未及笄,皆能屬文。”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壹○出》: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明朱鼎《玉鏡臺記·議婚》:“潤玉年已及笄,要覓壹婿,斧柯之任,相屬何如?”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論年紀雖則壹十四歲,身材長成,倒象十六七歲及笄的模樣。
分詞解釋:及(拼音:jí)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壹只手觸及前面的人,本義是追趕上,抓住,引申為到達。又轉指到那個時候,再引申為趁這個時候。“及”又表示並列關系,作連詞用。“及”由“到”又引申為比得上。
笄,漢語二級字,讀作笄(jī),古代的壹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發笄。弁笄。古代特指女子十五歲可以盤發插笄的年齡,即成年:及笄。笄年。
及笄造句:
1、伯榮年已及笄,見環放誕風流,惹動情竇,免不得與他笑謔。
2、她生得肌膚勝雪,發如堆鴉,年夫及笄,容貌已是極美,著壹身白碾光絹珠繡金描挑線裙,束壹條白玉鑲翠彩鳳文龍帶,釵如天青而點碧,珥似流銀而嵌珠,便是壹雙繡鞋,也是金縷銀線,繞著五色牡丹,華貴難言。
3、周娥皇吐了壹下舌頭,倒顯出了及笄年華女孩兒的本色。